三峡的问题终于被国务院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蓝猫为之高兴。高兴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终于学会承认错误了,说明国家在进步,可这个决策性错误的代价未免太大了点。
今天蓝猫在微博上写:国务院称三峡工程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一定影响。要妥善处理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蓝猫评:那么大的工程,难道事先没有评估?直到现在才发现问题吗?
三峡下三省湖北、湖南、江西今春出现严重旱情,湖北全省已有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蓝猫评:如果是从事水利工作的,知道这是什情况。
之所以这么写,因为蓝猫的母亲是水利工程师。
以下是蓝猫的一些见解,仅代表个人观点。
想当初,在三峡规划、建造之时,报纸上,电视上到处都在渲染,这个好,那个好,反正什么都好,绝对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
蓝猫所认为的好处是,建造三峡大坝,可以用掉水泥多少多少吨,钢材多少多少吨,可以拉动多少的GDP,建成后可以发出N多千瓦时的电,可以产生多少多少利润,为国家创造多少多少财富,还可以增加N多的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三峡工程可以获得世界第一,亚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桂冠,多个世界记录将显示出我们中国的实力。确实,水电工程等到收回成本后就是无本万利的摇钱树,这不可否认。
记得当初曾经也听到过负面的声音,一些科学家甚至反对建造大坝,具体是谁,蓝猫忘记了,只记得王维洛先生,他的的专著是《福兮祸兮—长江三峡工程的再评价》。但是这些声音被一片大好的声音给淹没了。于是大坝也就这样落成了,锣鼓声中,嘉奖的嘉奖,表彰的表彰,欢天喜地。
三峡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百度一下:2006年5月,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
蓝猫所认为的坏处是:生态环境首先就会遭到破坏,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刘家峡水库、新安江水库等,那些水库建造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地理环境也不同。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巨型水库,175米高的水位,那将对地壳形成多大的压力呢?有么有计算过?会不会引发地震呢?
三峡大坝建成后,也就是断掉了水生物的南北通道,很多逆流而上培养下一代的鱼类可能就此断子绝孙了。
三大坝建成后,难道不会对当地的植被,气候等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蓝猫不信的。
三峡大坝建成后,说是航运效益显著,上游可能会显著,下游呢?靠那个船闸如何显著的起来,充其量功过抵消罢了。
长江每年要从上游搬N多的泥沙入海,而以后这点泥沙怎么办?靠几次冲沙就能解决?当淤积到一定的程度,其危害是相当大的,可能当初那些叫好的科学家是估算不出来的。
世世代代住在三峡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移民问题相当难解决。
四川可是天府之国,周边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三峡地区多少文物要被淹在水下。这笔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从战略上来讲,蓝猫不是军事家,不能瞎说。
如果再迷信一点说,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这样流淌着,维系着长江两岸的生态,也就是所谓的龙脉,把龙脉拦腰斩断,这是大不吉利的。
三峡下三省湖北、湖南、江西今春出现严重旱情,湖北全省已有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这难道是巧合吗?这是三峡把众多的水资源给独吞掉的结果。就如现在的社会一样,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试问,目前这些后果和损失如何挽回?今后潜在的损失又如何去弥补,拿什么去弥补,靠三峡发电赚的钱够用吗?
蓝猫认为日本核电站事故虽然是天灾,说到底其实是大自然的报复。但不要小看日本,他们在环保方面做得很到位,在日本,任何人都不允许砍一棵树,要是你需要用木材,那就去进口。他们是在造福后代。
而我们却是在以牺牲环境、牺牲生态的代价来赚钱,并且是赚自己人的钱,即便是赚到了外汇,那也是以污染作为代价的。
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题外话:
蓝猫真搞不明白,我们中国人有个非常传统的、非常根深蒂固思想和行为,那就是一生的努力和拼搏都是为了下一代。就如今天看到的一个微博写的:中国式父母: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公务员。25-28岁:孩子,我给你付了首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40岁:孩子,我给自己在养老院报了名。
然而,毒奶粉、瘦肉精、避孕黄鳝等等等等东西的出现,难道就没想到下一代吗?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甚至毒害民众,难道就没想到下一代?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