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涂鸦狂》

(2010-12-05 10:54:30)
标签:

北京街头涂鸦

纪录摄影

街头文化

《环境与生活》

记者周霞芳

杂谈

分类: 北京涂鸦

昨天下午,《环境&生活》杂志记者周霞芳把第10期杂志送到我的手上。那上面有她的文章《我为涂鸦狂》。

《我为涂鸦狂》

《我为涂鸦狂》

《我为涂鸦狂》

《我为涂鸦狂》

我和霞芳相识于大钟寺城铁站附近的一次涂鸦活动的现场。涂鸦者WEK是活动的组织者,他请了霞芳和我到现场采访和拍照,于是我第一次和他俩见了面。几天后,霞芳为了她那篇涂鸦的文章,又专门到我家来采访。文章写好后,还先发给我过目。我很为她的认真和严谨所感动,更感谢她为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涂鸦所做出的这些工作。

我也很感谢《环境&生活》杂志的领导、总编,他们允许霞芳做涂鸦的选题,还给了足够多的版面。这无疑是对涂鸦艺术做了一次正面的宣传。在这些日积月累的一次次一点点的宣传之后,我希望城市管理者和公众对涂鸦能更宽容。

下面我把霞芳文章中关于我的章节摘出来,显摆自己是次要,让大家了解霞芳的文笔和观察力为主。全篇文章较长,我想陆续在博客上转载。要想先睹为快的朋友,您就去买一本《环境&生活》第10期杂志吧。

《我为涂鸦狂》

一个“扫街”的50后

LLYS,50后,按说和涂鸦的年轻人不可能扯上关系。但是他却连续跟踪拍摄北京涂鸦五六年了。他除了捕捉涂鸦信息能力强之外,说话很快,拍照更是眼疾手快。

早年学舞台美术的LLYS,一直喜欢摄影。1999年用儿子的柯达傻瓜机拍摄“宽幅北京”系列,偶然拍到了张大力的涂鸦作品“大头”。2004年,热衷于拍摄酒吧的他,却渐渐对街头涂鸦产生兴趣。到2005年,拍摄纪录涂鸦变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在此过程中,他也见证了北京涂鸦的迅速发展。

在LLYS家,有大量冲印出的涂鸦照片,都已按地点分类,整理成册。电子版的更是不计其数。客厅就是涂鸦展览室。LLYS家里收藏的,正是北京街头涂鸦的发展史。

一开始涂鸦者对LLYS感到纳闷:“又不是同龄人,还关注我们。”时间长了,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为了好朋友。无论70、80还是90后,都亲切地喊他老师。涂鸦者在LLYS这里找到了自己曾经的作品,常常惊叹“啊!这个你也拍了!”,而LLYS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涂鸦者。一有新的消息,LLYS就会立即前往拍摄,“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即兴而作,我的行动要是稍慢了点,那些闪光的激情很有可能会永远消失在灰墙后面,成为遗憾。”

一次在拍摄涂鸦时,停在一旁的面包车上的司机探出头来问LLYS:“您拍了照后能逮到他们吗?” LLYS一愣:“逮他们干嘛?”司机说:“您不是城管呀?” LLYS说:“城管才不拍照呢,直接上来就用白灰给抹了。我这是拍下来作资料,我拍他们好几年了。”司机更纳闷了:“真是什么人都有啊,还有好这口的。” 

LLYS说:“乐趣就在于记录这件事,而且记录到现在了,欲罢不能了。看到好的画面,生动的形象,是个享受,拍下来放到博客,介绍给更多人,也是一种享受。”

而关于拍摄涂鸦的烦恼,LLYS说就是发现涂鸦作品“没了”,还有就是“有外国大师来中国涂鸦,我竟然不知道。有时候喷完了我才得到消息,哎哟,太可惜了。早知道我就到现场拍拍,见识见识。”

面对层出不穷的涂鸦新人,LLYS很感慨:“如今涂鸦炸街的多了,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疯狂’了,而就我这么一个扫街的,却越来越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环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