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精神及我的感触

标签:
纪录摄影街头文化涂鸦艺术嘻哈文化北京街头涂鸦孟京辉堂吉诃德文 |
分类: 北京涂鸦 |
最近看了一场孟京辉导演的话剧《堂 吉诃德》,有一些感触。
感触之一是重新认识堂吉诃德精神的正面意义。
我小时候通过小人书和动画片知道了堂吉诃德这个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在那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堂吉诃德给我的印象只是一个有名的荒诞故事中的可怜又可笑的角色。也时常把一些人做出的“傻”事与堂吉诃德作比较,用“像堂吉诃德一样”的话来贬低。这也如中国的阿Q,说谁像阿Q,那一定是在贬他。
那么今天再看孟京辉版的《堂》后,对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当然时代也变了,我人也五十五了。
孟京辉说,启发自己创作《堂》剧的是堂吉诃德身上两种东西,一是他的理想主义的疯狂幻想,另一个是他用自己的非物质的东西战胜了自己的世界、周边的世界。
孟又说,今天大家的物质多丰富啊,但人的精神状态和极端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堂吉诃德很文雅又很疯狂,那是他自己的疯狂,理想是现代人很需要的,大家好像很需要一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的抒发,因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就是孟氏想让观众看到并重新认识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有自己的是非、道德准则,并坚持以此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他的准则通过与现实的碰撞,最后又走向成熟,尽管结果很失败,“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他已经很牛了”(孟京辉语)
▲拍摄于2005年11月4日。堂吉诃德是失败者,但涂鸦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感触之二是我认识的涂鸦艺术家们,身上多少都带有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和挑战不公的精神。冒险在街头留下自己艺术作品的涂鸦艺术家很难被世俗理解和接受。与在美术馆和画廊展出和销售作品的艺术家相比,在街头做涂鸦艺术能得到什么呢?我们撇开哈林、班克西这些极少数的成功个案,看到了什么?是一个个涂鸦艺术家通过艺术市场的炒作和拍卖而富得流油吗?肯定不是。
我没做过精确计算,但我问过很多涂鸦艺术家,他们绘制一幅大尺寸的和品,是需要付出一定费用的,一罐好喷漆不便宜。他们往往AA制来买喷漆,然后一起创作。创作时,有可能被城管、环卫制止,也有可能被警/察带走。还有更多的平民百姓指责他们破坏环境,污染市容,把涂鸦艺术与办证小广告相提并论。这些尴尬,与堂吉诃德老兄何其相似。
▲拍摄于2008年5月21日。北京喷子涂鸦团队自发自费在人大校园内进行创作,声援抗震救灾
▲拍摄于2008年5月21日。涂鸦行为引来大批围观者。这里没有人干预。北京喷子成员都有涂鸦时被警/察拘捕的经历
▲拍摄于2008年11月18日。北京喷子团队遣责三鹿奶粉事件的涂鸦作品,“伤天害理”
▲拍摄于2008年11月18日。北京喷子团队遣责三鹿奶粉事件的涂鸦作品,“谋财害命”
▲拍摄于2009年5月26日。北服。涂鸦艺术家的反战作品。
由此,我特别体会孟氏的唉叹,今天,我们这里(西方的事咱不说),人的精神状态和极端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