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前报志愿模式的再否定
张恒亮
北大招办主任秦先生主张恢复考前志愿模式后,笔者曾撰文商榷。引得相关人士的评论与点评,我非常欢迎这种学术讨论,这样只会让真理越辩越清楚!下面,就考前志愿模式与考后知分模式的优劣再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引得大家更深入的交流。考前论者认为通过平时成绩填报志愿,可以有效地将考生分流到各人所在的位置,这个初衷当然很好,但可惜的是高校的录取是以高考成绩为准,没有说以平时成绩为准,那么请大家设想一下,有多少人能非常精准地让高考成绩刚好对应于自己填志愿时的那个位置?并且,分数考高了也不行(考高了委屈),考低了也不行(考低了可能落榜)。从实践来看,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要么考高了,要么考低了。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这种方式造成不必要的决策失误。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另一种方式,考后知分填志愿,这时高考成绩出来了,学生可以自己的成绩来比较明确的定位学校,并且有相当的把握被录取。哪些人的什么情况会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呢?其一是平时成绩很好,高考考差了(我们认为这种会埋没人才)。其二是平时成绩很差,高考超水平发挥(我们认为这种有运气成分在里面)。那么,请问,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又是多大呢?这两种失误与上面两种失误(考高了或考低了)相比,哪一种所占的人数更大呢?显然后者出现的概率要远远小于前者。
如果我们设计一种机制,为了避免小概率的失误而让大多数人在决策时都出现失误,这就是我们所要的目标和真理吗?此外,所谓的由于招不到高分学生就不利于一般高校的发展,这完全是高校本位主义思想,一般高校招到了高分学生对学校来说很好,他们好像是招到了人才,但对于学生来讲,则是高分低就,我们整天研究志愿填报,不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避免这一情形吗?另外,分数高的学生所进的学校如果专业不适合、学校不适合,在学校里照样成不了才?将来就业困难,这时高校的面子上也无光吧?这样对高教发展不会有利吧?所以,是不是学校的合适人才,不仅要看分数高低,更要看职业潜能、发展方向是否适合!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