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破解教学与就业的矛盾

(2012-05-27 15:07:34)
标签:

杂谈

如何破解教学与就业的矛盾

张恒亮

   日前,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年院庆“中国经济学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助理黄桂田炮轰大学生实习现状,“实习影响大学生学业”,他甚至呼吁在场全国各高校经济学院负责人共同禁止学生参加实习,以矫正这种“变态工作需求”。

   黄先生的此番言论,很得许多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共鸣。但往往在就业难的现实语境下显得灰头土脸。那么,我们就命定无法弥合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吗?在笔者看来,要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需要我们在观念及体制上都进行必要革新。从观念上来讲,笔者一直强调就业的导向作用,由此还提出了瞄准就业填志愿和读大学的基本思路。说到这里,黄先生们肯定会放话过来,你这哪里还有一点理想的影子呢?你把大学都变成了职业培训所。且慢,听我说完,我以为,大学生读书的最终目的肯定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但许多时候理想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如果不考虑现实的就业,不考虑毕业后的生存问题,很多时候就变成了怀揣理想地在家啃老,一个人连生存就解决不了,何谈向理想进步呢?如果在大学里面瞄准四年后的就业目标进行必要的学习和训练,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那么就能实现基本的生存,然后在工作岗位继续学习,继续进步,向理想不断靠近。再则,就业也并不只是世俗,每个人求学的首要目的必然是就业与生存,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当然,对于有理想的人,就业与生存并非求学的唯一目的,他可能希望通过求学获得更大的职业平台,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承认这一点,就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当然,由于现实环境的逼仄,相当一部分人都失去了为理想而学习的条件,有些人甚至穷其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就需要通过体制的革新来改变,要让大多数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以为,我们的升学就业政策仍然有改进的必要。近年来,国家实行了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等政策,这对于家境贫寒但有志于教育医疗的学子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对于有志于基础科研的学生,他们毕业后仍然要面对市场竞争的煎熬,因为基础科研类单位大部分是无法民营化的,都是国家办的,并且数量有限。在这种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实现按需分配,如果让供求双方自由选择,由于需求方过于强势,那么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就很难遵循市场规律,即招聘的人才都是性价比最大化的,可能这时更多的考虑是对招聘者个人的现实利益,于是,招聘过程中的腐败难以避免。而有志于学术研究的贫寒学子就没有希望进入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领域工作。这怎么办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实行机会公平,即给每个人机会,但能否获得职位看每个人的努力成绩。这就需要像免费师范生这种政策学习,即对于研究型大学中的基础研究型专业,我们也可以实现免费上学,毕业后分配工作。这样,一方面消除了此类学生在学校里不专心学问的根源,一方面为国家的原始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而对于立志从事实际工作的学生,要给他们开辟出广阔的就业前景,则需要我们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不断深入推进,破除垄断,给每一个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如此,我们就可以打破教学与实习相矛盾的这一困境,实现了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理想境界。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