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资者的心态决策升学志愿
张恒亮
升学季节来临,高(初)中毕业生都面临着如何填报升学志愿的问题。在目前的主流观念下,人们考虑最多的是能否考得上名牌或重点学校。但这一观念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如果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升学决策,则很容易掉进学习无动力、毕业就失业的陷阱。
何以见得呢?近年来,不时有媒体报道重点学校的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典型案例。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年升学填志愿时,一味的追求名校,重点学校,而几乎不考虑专业的选择。结果一进入学校,才发现自己在本专业上没有兴趣和特长,然后转专业又希望不大,结果也就在学校里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学无所成,身无长技,如此,只能在人才市场上被淘汰,陷入个人发展的困境。那么作为后来者,我们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呢?这就需要观念的革新,再不能总是以考上名牌或重点大学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而应该在升学的时候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专业和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人才配置市场日趋成熟,各类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要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国家将求职的权利交给了你,同时也将求职的责任交给了你。那么在人才市场上,你将用什么来打动用人单位青睐于你呢?你又将用什么与其他的求职者进入竞争呢?当然就是你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职业素质。而这些的获得与你的学业息息相关。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将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你才可能在未来的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所学与所长及随后一段时间内的所用统一起来,他才能将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从而在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可见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升学决策中第一重要的战略问题,而这就是专业的选择,然后才是根据专业选择学校,选择地域等等。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定要考名牌,要考重点,至于专业选择则显得无关紧要等是十分要不得的观念。选择了专业之后,我们再看哪些学校都在我们定的专业上有办学优势,然后才是根据自己的分数定位具体的学校。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性价比。等等。
现在,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教育尤其是非义务阶段的教育实际上是家庭的一项重大投资,既然是投资,我们就要以投资者的心态,投资的策略来指导我们升学决策。我们投资教育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理想的职业,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影响力?那么理想职业是怎么获得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然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学识及能力来获得,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超越别人的学识和能力呢?为此我们要将自己的资源(时间、精力、资金等)投入到哪一项目(即什么学校的什么专业)上呢?那就要根据投入产出最大化的原则认真思考,仔细分析,然后才是科学决策。选择一个专业上适合,办学有优势,求学成本又最低的学校。这样,才能为我们未来的顺利就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