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志愿决策的方针与策略
我们在分析了影响高考志愿决策的诸要素以后,就可以研究志愿决策时的策略问题了。我们决策的目标是考取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专业和学校。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职业禀赋及现有的成绩进行决策呢?
一、高考志愿决策程序
根据前面学业规划的八大步骤及关于高考志愿决策要素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制定出高考志愿决策时应当遵循的五大程序,具体为:
第一步:通过自己深入思考,与家长、老师交流,或经过专门的咨询机构的测试,确定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特点,是适合于做什么工作,然后确定一定的专业方向。
第二步: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从招生计划中寻找在该专业上有优势的学校,此时可以列出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学校,比如理工类,财经类、管理类都有不同批次的学校。
第三步: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及全省的排名,考虑上述所选择的各种学校及专业的往年的录取线排名,并通过对“大小年”规律的把握,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学校和专业。
第四步:考虑所选目标学校的相关政策,是否只录第一志愿考生?有无加分或降分政策等等?是否有平行志愿?能否“二视一”等等。从而最终确定第一志愿的学校和专业。
第五步:选择同一类型专业下的较低批次的学校,确保自己被录取。
二、新观念下的策略选择
以往的志愿决策,基于“上好学校就有好前程”的观念,总是力求不降低批次被录取,也就是说决不浪费分数。于是人们的总体思路就是能上一本,决不上二本,能上本科,决不上专科。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大多数志愿指导者都强调在同一批次中,第一、二志愿与第三平行志愿的学校分布要体现一定的分数级差,同时还要根据以往的录取信息分析第二、第三平行志愿学校有无录取的可能。在这样的志愿决策下,当第一志愿未被录取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能被第二、第三平行志愿中的某个学校录取。从而达到不降低录取批次(也就是不浪费分数)的目标。
但根据学业规划的观念,我们在志愿决策时不应当将分数而应当将专业作为选择学校的第一因素,也就是说先根据专业来选择学校(看哪些学校在所定专业上有优势),然后再用分数继续缩小学校范围。这种升学决策,如果前批次未被录取,那么后批次必然能被录取。在许多持老观念的人看来,这种决策并不高明,因为它本来可以录取到前一批次的其他学校,但因为专业及学校范围的缩小,导致从前一批次落榜。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种方法好像是浪费了分数,但因为专业选择正确,路线选择合理,从而让你赢在了起跑线上,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老观念指导下的升学决策,虽然没有让你浪费分数,但你选择的专业和学校都不适合于自身的发展,在学校里面学无所成,出来以后难以找到工作!两相对比,哪一个更高明一些呢?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确定批次内的学校排列时,就不一定像以往许多志愿指导者指出的,要有分数的级差,要有地域的优劣等等。我们有了更多的策略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用批次来保底,而不是用学校来保底。并且学生可能录取的最高批次(高考成绩所能达到的最高批次)越高,他决策的自由度越大。从理论上讲,他可以将保底策略放在最后一个批次(专二批次)上。前面的都可以采取一定的稳妥加冒险的策略。
具体是指,我们在志愿决策的前面批次中,也就是学生分数所能达到的最高批次到倒数第二批次(专一批次)之间的所有批次,都可以采用稳妥加冒险的策略,即第一志愿学校一定要稳妥,选择的专业是自己有兴趣的、擅长的,将来比较容易就业的,选择的学校是录取可能性最大的、在本专业上有优势的、批次也最靠前的学校。第二及第三平行志愿的学校则应当是专业有优势的、有可能被录取的、批次也靠前的学校。如果第一志愿学校失误,而第二、第三平行志愿学校中刚好有被录取的机会,则有可能被第二、第三平行志愿中的学校录取,并且这些学校并不是以往录取分数低,地域差的学校。应当是相当有优势的学校。这样以来,就可以说我们的冒险决策取得了成功。
如果学生可能录取的最高批次中的学校未被录取,这时就看我们后一批次学校的决策了。当然,后面的任一批次都可以作为保底策略,即如果前一批次未被录取,就可要求以后某批次一定要录取,因为批次所靠后,其学校的录取线一般就越低,学生被录取的把握就越大。当然最后一个批次,也就是专二批次一定要保证能被优势专业的学校录取。这就是我们的行动策略。
在此笔者还可以举出现实中的案例加以说明,2007年的高考志愿决策咨询过程中,有一名理科学生,其成绩达到了本一批次录取线,根据分数判断,我为该生选择的目标志愿为西南交大的铁道类(西南交大的优势专业),应该说他被西南交大录取的机率在90%以上,这时在第二、第三志愿学校的选择时,我向他提出了冒险策略,即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类专业,我的想法是如果西南交大未被录取,而西南石油大学又刚好出现了小年的情况下,他就有可能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这在一般的志愿指导者看来,这属于发疯式的决策,因为该校地域又好,专业又好,一般在第一志愿就被录满。在第二志愿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的概率几乎为0,如果要让他们决策,一般会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等比较偏远一些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在第二志愿录取的概率要大得多。但这名学生最终同意了我的建议。因为他觉得,与其被四川农业大学录取,还不如上好一点的二本学校。在此情况下,我在二本院校里又给他将第一志愿定在西南交大的与铁道相关的专业。因为按照该生的分数,他如果在本一批次落榜,那么本二批次中的西南交大几乎是100%地被录取。最后该同学完全采用了我提出的志愿决策方案。今年在第一批次就被西南交大车辆工程专业录取。
三、已知分数的前提下,如何确定目标学校
分析和认识职业禀赋,进而确定专业和学校是学业规划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第一、二步骤要解决的问题,这放在后面进行探讨。我们现在主要讨论在分数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层次与专业都与自己相适合的学校呢?也就是说,在知道分数和自己排名的时候,怎样确定能否被自己已经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录取呢?也就是第三步骤以后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专业分差法、学校平均分差法及录取相对系数法三招精准定位。
第一招:用专业分差确定学校的大致范围。具体来说,首先根据自身的高考成绩所在的批次选择原来所定学校中在本批次及下两个批次的学校。其次,用自己的高考分差(自己的高考分数与所在批次的省控线的差值)与所定学校、专业的往年(3~5年)的分差(所定学校、专业往年实录线与所在批次省控线的差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分差大于学校专业往年(3~5)的分差平均值,则录取的概率比较大。
第二招:用自己的分差与所选择学校往年录取平均分的分差相比较。学校录取平均分是指每年实录考生的高考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它基本反映了学校录取考生的整体成绩水平。用学校录取平均分与当年该校所在批次的录控线之间的差值,即平均分差,也是衡量考生录取概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将考生的分差与学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平均分差在3到5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如果学生的平均分差大于学校的3-5年的平均分差均值,则录取的概率很大。
第三招;用录取相对系数法精准定位。用分差均值、平均分差均值基本上可以筛选出几个学校,为了更精准定位,可以运用录取相对系数法进行再筛选,录取相对系数为各分差与状元分差之间的比值,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为学生的分差与状元分差(状元线与学生自己对应批次的省控线之间的差值)的比值,学校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为学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分差与当年状元分差的比值。学校平均分录取相对系数则为学校录取平均分差与当年状元分差之间的比值。这样以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录取相对系数与学校专业实录线的相对系数往年均值相比较,然后再用自己的录取相对系数与学校平均分录取相对系数的均值相比较,如果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大于以上两个录取相对系数均值,则录取的把握相当大。
附:上述方法所涉及的几个概念释义
由于要判断考生的相对位置,我们引入了分差的概念,但由于难度系数及报考人数、招生计划等因素的影响,每年的高考分数对于考生的价值是不同的,难度大时的100分其价值就要高于难度低时的100分,而这准确的描述这一分数价值,我们引入了描述学生录取位置的录取相对系数这一概念。录取相对系数概念的引入,是对“分差”这一评价指标的一次革新。它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出高考竞争中每个考生的相对位置。下面就是对这一概念的介绍。
四、大小年现象能作为规律吗?
近年来,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图书或讲座中,经常会提到高校录取时的“大小年”现象。就是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倍,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较向往的学校,这从其每年的高考录取分中便可看得出来。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同一所高校在某省市可能有大小年现象,但在另一些省市就未必有大小年现象。像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报考的人很多,录取分也最高,就不存在大小年现象。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四川省报考北京邮电大学的人很多,该校在四川的录取分比其他同层次高校的录取分高出许多,这对2005年四川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或许会有影响。但我们不能将这种大小年现象作为规律指导自己的决策,我们应该找到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大小年的现象呢?其根源就在于信息的封闭或者说不对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能参考的只是往年的招生录取资料,而这些资料所显示的往往与今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果某所学校去年或前几年因为报考的人数多,造成录取分数很高,这就为学生造成了不敢报考的假象,结果大家都不敢报考,造成了该所学校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大幅度下降。但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这一现象,并以大小年现象为根据去放胆报考,结果实际情况是又有大量的学生报考了这所学校,人为地将它的录取分数线抬了起来,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学生高分落榜。
这就提醒了我们不能以大小年为规律填报志愿,而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当年实际的报考情况的分析预测,一般来说,上各种媒体比较多的学校,大家都比较关注,因此报考人数可能较多,而一些偏冷的学校或第一次招生的学校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另外,从地域上来说,发达地区学校报考人数要相对多一些,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报考人数就要少一些。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冷门学校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其落榜的风险相对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