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高考志愿填报就业难升学就业 |
说说升学与就业的关系
|
|
张恒亮 发布时间: 2007-04-09
06:00 光明网
|
|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人的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人们在此问题上认识的滞后,就造成了诸如大学生就业难、回炉上技校、学历恐高症、个人的教育投资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认识升学、就业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困扰社会的大学 升学与就业,是人才学中微观层次的关于个人发展的一对重要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才学宏观层次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人才学的角度来看,个人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才价值。升学是为了开发自身的人才价值,就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才价值。因此,升学就业是个人发展的最主要路线。在这条路线上,升学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升学的阶段性目标。从宏观人才学的角度看,教育是兴国之基,而为社会经济培养各类合格的人才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目的。这是人们的共识。但现实是大量的有了升学基础的学生(如大学生)却未能实现就业的目的(如就业难)。问题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犯了一个笼统和肤浅的错误,总是在总体上觉得升学是就业的基础,升学后必然就会就业。却没有看到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无视每一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兴趣、天赋及价值观,升学后,他们也只有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同样,社会经济的需求也不是只要会读书的人才,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在每一个具体的岗位上找到了合适的人才,也才能真正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效率。那么对于每一人才个体来讲,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有升学的基础,就一定会实现就业的目标,而应当具体地分析怎样的升学基础才能实现合理的就业?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确保每一个体都能升合适的学,就合适的业,也才能从全局上实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然而遗憾的是,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至今没有给出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其次,我们也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总以为升学是就业的基础,升学后就必然会就业。但现实是升学后并不必然导致就业。这一关系如果从逻辑上讲则是:升学是就业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而主流观点认为,升学是就业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升了学,就一定会就业,由此形成了人们为升学而升学的观念。当然这一观念有着深厚的现实及制度基础。 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的升学、就业均由政府牢牢控制,也就是说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事项完全由政府操控。我们的主流人群只能在国家规定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这就是常说的从小学读到大学,然后国家分配工作。这样以来,从个人的角度讲,升学就意味着就业。这也就是上述“升学必然导致就业”观念的制度根源。在此环境中,个人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求学时的竞争,只要成绩好,考上了层次高(名牌或重点)的大学,就业的层次就比较高,个人发展的层次也比较高。升学与就业在政府的控制下实现了完全地统一,但这种统一并不是科学的、客观的、合乎实际的,因为政府在安排个人的升学与就业时,仅将学习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学习成绩好,大学层次高,个人发展得就好。但仅有学习成绩一个标准是无法全面地衡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另外,毕业后分配工作时,也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体的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只是按照国家制定的劳动人事计划将人才像标准件一样机械地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这种政府命令下的统一,是呆滞的、僵化的、主观臆断的、形而上学的统一,它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学意义上的微观与宏观的发展目的,也就是它既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也无法在社会经济领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那么如何较好地实现人才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目的(即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从人才供应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和发展的志向,只是各人天赋不同,有的适合于成为研究型人才,有的适合于成长为管理人才,还有的是艺术人才、体育人才等等。又从人才的需求来讲,社会经济需要方方面面的各级、各类人才。这就是人才的供求可以实现总量平衡、结构一致的客观基础。但仅有此基础还是无法实现人才发展的微观与宏观目标,就像前面提到的,在计划经济状态下,虽然政府完全控制了升学与就业,升学后必然就会就业,但却无法做到将合适的人才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怎么办呢?如何科学地把人才的供求平衡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呢?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和主导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引导人才的成长及供应、需求和消费。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独立自由地双向选择,进而实现人才供求的最佳匹配。这就为人才的供求平衡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人才发展的宏观、微观目标也才能得以实现。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人才的成长也就是开发(求学)便是生产过程,人才的供应也就是配置(求职)便是销售过程。如此说来,升学便是人才的生产决策,就业便是人才的销售决策。 说到市场,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人才市场,这里有些人就困惑了:我国的人才市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展到现在,应该说是相当的成熟了,可为什么依然无法解决目前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同时存在)?这就说明我们的人才市场有着根本性的缺陷。一个完善的市场,必然要求自由独立的市场主体,但直到现在,作为市场供应方的人才个体,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主体所必要的独立和自主。在这里,又有些人要疑惑了:从1998年开始,大学生就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他们已经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择业了,怎么还说没有实现独立自主?大学生自主择业是事实,然而这只是人才的销售(也即配置)领域,在人才的生产(也即开发)领域,作为学生个体并没有实现必要的独立和自主。学生在升学时并不能自由、自主地选择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学生要迈过高考或中考的门槛后才能进行有限地选择。 人才的供应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当然就要求从生产(开发)到销售(配置)都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决策,这就如同企业经营一样,在生产的时候就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而不是等到生产出来后,到市场上盲目地销售。但我们的人才市场却做不到这一点,生产(求学)的时候学生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地决策,生产出来(毕业)以后,却要求根据市场需要择业。这种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必然导致商品的滞销,大学生就业难在所难免。现在一些比较成熟的职业规划师,在帮助大学生就业时,提出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然后找与之匹配的工作。然而,个人的爱好、特长要从潜在素质的转化成现实的能力,其中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人才的生产环节,也就是求学环节,如果在大学毕业生中推广这样的策略,最好的结果是造成了大量的回炉学生。所以,职业规划的决策必须前移,在求学时就要考虑未来的就业,进而选择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学业。而这就是学业规划。学业规划是科学地进行升学(人才的生产)决策的最重要前提。学生在升学时,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科学地规划学业,进而科学决策,合理地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在哪里学等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也才能为未来的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而要做到科学地升学决策,就必然要赋予学生自身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初中毕业)后,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校和专业。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市场,人才的开发市场。我们以往提到的市场更多的是指人才配置市场。而人才开发市场却常常被人忽视以至误解。人才开发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求学,人才开发市场即求学市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市场。在这一市场中,需求方是学生及其家庭,供应方是各类学校,商品是教育服务。于是,在理想的市场状态下,学生通过学业规划、升学决策,在教育市场上投资合适的教育服务,将自身开发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然后在人才(配置)市场上,将自己向某一合适的工作岗位顺利地销售出去。这样以来,通过人才开发和配置两个市场充分地发挥作用,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能充分开发出职业竞争力的学业;学校则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选拔出在该领域内能成为顶级人才的学生;学生毕业后都是学有所成,在本专业上优秀的人才;同时,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选择的人才也都将是适合于本岗位的优秀人才。这种既有生产(开发)、又有销售(配置)的市场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人才市场。在这个完整的人才市场中,生产和销售才能实现有机的统一,这时的升学与就业也才实现了生动的、具体的、合乎实际的统一。 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主流观念依然无法接纳教育市场化这一观点,总认为市场化就是唯利是图。因此,学生及其家庭并未认识到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升学决策(尤其是初中毕业)时,仅仅是为升学而升学,并不考虑未来的就业。这种升学(生产)与就业(销售)的脱节,必然造成学业完成后,学生盲目找工作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层出不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