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不读研,当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2007-10-09 13:29:32)
标签:

教育杂谈

大学生

考研热

                        读不读研,当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张恒亮
    眼下,正值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报名阶段。可近日的一则民调却让许多欲报名参考的学生颇费踌躇。上周,来自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及新浪网的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54.5%的人认为,读研还是工作,每个人应该视自己情况而定。调查中,分别有39.2%和25.6%的人表示在读研过程中感到迷茫和空虚,而有27.1%的人对硕士生活感到焦虑,28.5%的人觉得失望。
   这么一个结果,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它是对近年来“考研热”的一支镇定剂,是人们扭转“学而优则任”这一陈腐观念的良好契机。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教育及用人体制完全由政府包办,而政府对人才的任用完全是“学而优则任”。比如清华、北大毕业的就分配到中央或国家机关,重点院校至少也能分配到省级单位,研究生、博士生则更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有一个相当好的发展平台。另外,我国封建社会又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漫长历史,在这样的现实与历史环境下,个人之间的竞争仅仅变成了求学时期的竞争,只要成绩好,就有好的发展!长久以来,这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于是,当本科生难以找到工作,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提高学历,这就是近年来“考研热”出现的根本原因。但事实证明,人们希望通过提高学历的来实现顺利就业的想法是缘木求鱼。许多人读了研究生依然找不到工作。于是就有了上面民调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顺利就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呢?这就要分析社会用人的制度及其现实环境。自从1998年后,我国的学生就业体制就基本上从“两包”(包学费、包分配)转变成了“两自”(自费上学、自主择业)。大学毕业后,你能不能就业,不由政府说了算,而由市场说了算。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之一,由市场作为调节其供求的根本性手段。这也就将原来由政府扭曲的用人观回归其本来面目。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各级各类的,而并不仅仅是干部、工人二元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人是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有人是心灵手巧的技能型人才,还有管理型人才、艺术型人才、体育人才、服务人才等等。大家在人才市场中实现横向地竞争,而并不仅仅是求学时成绩的竞争。于是,作为人才的生产者——学生自身,在求学之初(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大学升研究生等),就应当首先考虑我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是什么?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毕业后首先从事什么职业才能避免失业?为此我需要读什么样的专业?考什么样的学校?只有科学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的求学才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充实地度过学业生涯,也才能避免毕业就失业的发展困境。
   具体到是否读研这一问题,我们依然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寻找答案。你的兴趣、爱好、志向是否为学术研究?因为读研这条路显然是指向学术研究这一目标。你认为读研究生后能降低你未来失业的风险吗?现在我们的学术环境并不令人乐观,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高等院校,都受到权力的严重侵蚀,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很难生存、发展。这样毕业后你只有一条路比较好走,出国留学。你的经济条件足以支持这一切吗?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这一方向在你确定的那国认可么?如果这些问题你都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好,我支持你考研。否则,就请你毅然决然地退出考研大军。须知,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