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记者:张老师,您好。我平常也接触到一些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人们的观点大多是要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或说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还有的说我们的企业人才高消费。但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在初中毕业时的升学志愿决策失误造成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张恒亮:可以,从现在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是什么?你是怎么认识这一问题的?
记者:噢,这个我倒没有深入思考过。
张恒亮:我觉得,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及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是人才市场上供求双方的交易无法达成。也就是卖方供应的买方需求不大,买方急需的卖方又没有。具体来讲就是大学生作为白领的职业定位与现实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限、竞争激烈,而急需的一线技术、实用人才大学生又做不来,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记者:是这个道理。
张恒亮:人们平常所说的降低求职期望、高校专业设置适应人才市场需要、企业改变用人观念等,都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但不是造成目前大学生求职困境的主要矛盾。
记者:那主要矛盾是否就是您说的现在的学生和家长缺乏学业规划观念?
张恒亮:对!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就业难的各个因素。从上面问题的本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是造成目前就业难的根本因素。当然,人才市场的需要是否合理也是一个根本原因,但从现实和发展趋势来看,单位的用人观念已经日趋理性化,由文凭向能力过渡。于是,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成了主要矛盾。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呢?这当然就是学生在求学时只是根据学校的安排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没有考虑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及人才市场的需要主动地学习,将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从而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专业设置有一定的因素,但学生作为成才主体应当主动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根据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来确定自己都要学些什么,而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至于说要大学生降低求职期望,这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记者:为什么呢?
张恒亮:在自己职业定位的领域内,大学生降低求职期望,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比如,某单位要招聘办公室行政人员,本来就是学的行政管理或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如果降低工资和单位的期望值,会比较容易就业。但用人单位对职位的要求并不在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内,那么大学生即使降低工资或单位的期望值对自己的就业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这就像有人渴得不行,要买水喝,但你却说,我便宜一点卖给你两个馒头,你说交易容易达成吗?当然不容易达成。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前一段山东一家政公司招聘保姆,许多女大学生去应聘,结果呢?无一人被聘。家政公司的负责人说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没吃过苦,还不如农村来的打工妹。这就充分说明了降低就业期望是无法实现顺利就业的。
记者:有道理,可见学生应该在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就要考虑人才市场的需要。
张恒亮:但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是什么时候呢?是大学毕业吗?
记者:好像不是。
张恒亮:对,大学毕业时,学生的职业已经定位,就是与其所学专业关联度最大的职业。
记者:那么,您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呢?
张恒亮,学生的初中毕业!因为就目前来看,初中毕业是人生的第一次分流,也是决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
记者:您是说初中毕业时就应当进行职业定位?
张恒亮:对!如果在初中毕业时不进行职业定位,并据此做出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那么高中毕业、大学毕业时就很难避免走人生发展的弯路。比如,你本来适合于上技校或艺术学校,这在初中毕业时就可以选择,但你在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时才想起这一点,于是就有了回炉上技校。然而,这样你就走了人生发展的弯路。你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记者:那么什么是学业规划,它又是如何保证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
张恒亮:所谓学业规划,是指规划主体对与求学者的职业或事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主要是针对初中毕业后的学生,根据其特长、兴趣、爱好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据此决定学业发展方向,同时考虑自身家庭的具体情况决定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顺利完成学业,学业完成后顺利就业。由于学生在学习和求职的时候将自己的所学、所长及所用紧密的统一起来,就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而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再加上采用适当的求职策略,基本上可以将求职的风险降到最低。
记者:在学业规划中,确定学什么我基本明白了,就是根据未来市场需要和自已的兴趣、特长来决定,但怎么学、什么时候学是什么意思?
张恒亮:现在的初中毕业后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是要收取一定的学费的。并且现在看来要降低学费的可能性比较小。这样就有大量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我以为,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能让学生离校不辍学,为什么呢?从现实来看,求学的目的已不是考上大学,因为大学毕业并不能保证你能顺利就业,所以求学的目的已经变成学到与自己职业或事业目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一定必须在学校里完成。那么,在没有钱的时候我可以暂时离开学校,但学习可以继续,我可以半工半读,也可以工读交替,等积累到资金后再到学校继续学业。总之,以学到人才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最高目标。所以,这就有一个安排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的问题。
记者:我明白了,就是说,在求学的时候不一定非得要当年考上,当年就要上学,如果没有钱可以暂时离开学校,但并不放弃学习?
张恒亮:是这样的,经过这么多年的体制改革,学生在选择和安排学业上有了越来越大的自由度,2001年取消了参加高考者的年龄限制,你可以在你认为最适合的时候参加高考,半工半读、工读交替都成为可能。这就为我们自主科学地规划学业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自主的规划学业,以确保自己以最小的投入实现职业或事业目标。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还抱着二三十年前的观念,就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考高中、上大学,如果中途供不起孩子读书,也就只有辍学,有的家长还走上了绝路。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现在学生求学的目的已经不是考上大学,而是学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考高中、上大学,在没有经济条件时,可以离校不辍学,通过半工半读、工读交替的方式积累资金,等有了经济积累再到学校继续学业。所以弱势群体求学时,只要观念更新,一样的可以完成学业,成功就业。
记者:这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另外,张老师,您很强调以最小的代价最得自己的职业目标?
张恒亮:这一点你说到根本上了,学业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现有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自己的职业或事业目标。所以我经常说,学业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职业或事业发展效率。
记者:另外,我觉得学业规划还有个特点就是避免陷入就业困境,而不是等陷入困境后如何来解救。
张恒亮:你说得很好,我国的传统智慧包括儒家,中医都强调防患于未然。儒家常说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而中医则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举行讲座时,我经常给学生讲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给他说君有疾在腠理,第二次说在肌肤,第三次在肠胃,每一次蔡桓公都置之不理,等到第四次病入膏肓时候,他才想到了扁鹊,可这时还有治吗?同样的道理,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就提醒学生和家长要注意学业规划,否则就要陷入就业困境,他们不听,高中毕业的时候,有人还不听,等到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了,才想起我该怎么办呢?可这时,你投入了多少的时间,多少的金钱,又投入了多少的精力,这时才考虑怎么找工作哪不是为时太晚了?
记者:您的讲话让我振聋发聩,我们的确应该在中学生中大力宣传学业规划思想。
张恒亮:当然,我也不并不是说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再考虑找工作就没有办法解决了,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学业规划永不言迟。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学业规划总能让你以后的人生发展少走些弯路,提高你的职业或事业发展效率。
记者: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叫“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张恒亮:对,但毕竟,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好。另外,学业规划不仅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而且由于它强调合适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校,也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独特的职业禀赋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选择学业,而不再是盲目地考高中、上大学,那么学生也就没有了统一高考的压力,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不会仅为了分数而导致负担过重,从而真正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和家长的目标不再是考上名牌大学,那么曾饱受非议的择校风也会迎刃而解。同时由于合适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校,职业学校的生源就会得到基本保证,从而实现健康发展,社会经济急需的一线技术、实用人才也会得到满足,最终实现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记者:这才是真正的观念一变天地宽!那么作为今天的中学生该如何实施您的学业规划思想呢?
张恒亮:你说得很对,当然这一观念及方法的推广有赖于你们的传播。
记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张老师,经过与您交流,我基本上理解了您的学业规划的思想,我的采访结束,非常感谢您。
张恒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