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帮您精准定位第一志愿
张恒亮
附:上述方法所涉及的几个概念释义
由于要判断考生的相对位置,我们引入了分差的概念,但由于难度系数及报考人数、招生计划等因素的影响,每年的高考分数对于考生的价值是不同的,难度大时的100分其价值就要高于难度低时的100分,而这准确的描述这一分数价值,我们引入了描述学生录取位置的录取相对系数这一概念。录取相对系数概念的引入,是对“分差”这一评价指标的一次革新。它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出高考竞争中每个考生的相对位置。下面就是对这一概念的介绍。
我们在志愿决策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必须明白其中的规律,而概念明确是认识规律的前提。下面,就主要介绍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第一组概念:省控线(S):是高考录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确定学生或学校所在批次的分界线。一般是省招委根据各批次的招生计划及当年考生的成绩排名情况确定。
分差(F):是确定录取相对位置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的成绩或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与它所在批次的省控线之间的差。
状元线(Y):当年某一科类(文科、或理科)排名第一的学生的高考总分。它是计算学生录取相对位置的重要数值。
学校或专业最低录取线(C或Z)。是指学校或某校的某一确定专业录取的排名最低的学生的高考总分。它是计算考生相对位置的一个重要数值。
学校的录取平均分(pc)。是指学校往年实录学生高考成绩的平均值。
第二组概念:
学生录取分差:设学生成绩为X,则学生录取分差为X-S
学校专业录取分差:学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录取分数与所在批次省控线的差值即Z-S
状元分差:状元线与某一批次省控线的差值即:Y-S
学校录取平均分差:学校某年的录取平均分与某批次省控线的差值:pc-S
第三组概念:
学生录取相对系数,是指学生的分差与当年高考状元的分差的比值。
学生录取相对系数(PS):PS=(X-S)/(Y-S)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是指学校录取平均分的分差与当年状元的分差的比值。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PpC=(pc-S)/(Y-S)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是指某个学校的某一特定专业的分差与当年高考状元分差的比值。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PZ):PZ=(Z-S)/(Y-S)
第四组概念: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平均值:
是指若干年(一般为三到五年)某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的算术平均数。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PZ)平均值:
是指若干年(一般为三到五年)某校的某个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的算术平均数。
按照学业规划的观点,我们选择专业重于选择学校。那么在计算录取相对系数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某个学校的录取相对系数,而应当具体到这一学校的某个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用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几年的平均值与我们的录取相对系数做比较;另外,也可以用学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均值与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做比较。如果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大于它们两个(PpC均值与PZ均值),则录取的把握相当大。以此作为我们的参考,方能体现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