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用学业规划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升学志愿决策

(2007-06-20 22:17:52)
 运用学业规划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升学志愿决策

许多网友看了笔者的博客文章后,发现仅仅列举了理本一批及文本二批的案例分析,希望给出更多的具体案例。其实要穷尽所有具体的案例一无可能,二无必要。只要大家掌握了学业规划的基本原理及原则,其它的问题灵活处理,那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及升学志愿决策方案来。

下面笔者就学业规划的相关概念、方法及原则进行论述。

学业规划概念: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个人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其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在求学者完成文化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也就是在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一般为初中毕业),通过对求学者的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确定其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然后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的过程。换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业规划八大原则

1、  合法性原则。制定的学业规划必须符合我国社会的道德法律体系。

2、  未来社会需要原则。确定的职业(事业)目标要符合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是确保能顺利就业的根本保证。

3、  因材就学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天赋、爱好、性格特点、能力特点选择学业,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获得自身最大的就业竞争能力。

4、  学以致用原则。这能保证规划主体以最高的效率实现成功就业。

5、  所爱、所长、所学、所用相结合原则。努力将人才成长主体的所学、所爱、所长及所用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最为经济高效地实现成功就业。

6、  投入产出原则。因为求学要付出经济成本,于是怎样以最小的经济投入实现自身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将是学生及其家长追求的目标之一。

7、  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让自己陷于绝境,必须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前提下实现发展,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条件,可以暂时放弃学业或离校不辍学,通过自己打工或其他合理、合法的方式积累资金,待条件允许后再继续学业。

8、  坚定科学的发展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奋斗作风。

学业规划基本方法:

正如指挥作战一样,学业规划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细致的情报搜集,那么我们在决策之前都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信息储备呢?据笔者的研究,可包括以下方面:

(1)、认识自我的发展禀赋(全面准确)

① 内在素质:职业禀赋、职业兴趣、职业人格。

认识的方法:在实践基础上的内省与交流;职业倾向心理测评

② 外在条件:个人发展阶段、体貌条件、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类外在因素。

认识的方法:针对个体的调研分析。

(2)认识社会(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① 现实的社会:现实社会及人才市场对个人素质的真实要求。现在及四年之内的人才市场客观环境。要求:客观、现实

认识方法:媒体新闻、政府公告、社会调查。

  ② 发展的社会:十年以至更长时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要求:宏观、长远

      认识方法:社会调研、研究机构报告,专家学者的分析文章等。

(3)认识职业或具体岗位的人才素质要求。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

(4)认识学业(学校和专业)

  专业介绍:包括所学课程,学成之后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职业发展的相关性。学校的特色:学校的专业特色、学习风气等。

 

在储备了以上客观准确而非主观臆断地决策信息以后,我们便可以从容地做出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学业规划决策。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学业规划决策的各个步骤。从前面对学业规划的概念及原则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业规划的基本步骤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自我

2、   认识社会(市场)

3、   确定次高[职业(事业)]目标  立足长远及个人的志向,至少10年。

4、   确定最低(就业)目标      立足现实及人才市场的需要,4年以后。

5、   分析现状(全面而准确)

    1、  内在素质

    2、  外在条件

    3、  环境分析

6、  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7、  时间管理

8、  具体方案(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