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羌人劫

(2008-08-19 12:00:50)
标签:

国家历史

人文/历史

羌族

释比

文化

分类: 封面故事

  羌人劫羌人劫

                             地震前的汶川县萝卜寨。

 

  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巴夺寨,门口立着一块石碑:“释比文化传承地”。
  羌人传说,释比的祖师受命下凡后,路上稍作休息时,被一只山羊将经文宝书吃掉,幸得金丝猴出主意,建议他杀掉山羊以羊皮制鼓,做法时敲起鼓,就能想起经文。
  这一则传说,为羌人的文化传承解释了几个要素: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人几千年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的传承,一直是靠释比们戴着猴头帽,敲着羊皮鼓,念着经文做法,并代代口传心授。
  5月12日这一天,巴夺寨90岁的老释比余明山去世了。在杨俊清看来,这可能是他前段时间做法事,折损了他的阳寿。羌人相信,凡事必有因果。
  这位余老释比的不幸,也是整个羌族的不幸。那条龙门山断裂带,几乎正好位于羌人的聚居带:茂县、汶川、北川、理县。
  两个月前,余明山生前主持的最后一次大法事,是为白家夺寨的王雄家主持迁居仪式。王家的祖屋有多少年头已不可考,只知道居住了十几代人,家里的独木梯,直径80厘米,是羌区最大的独木梯,其上的脚印都有一寸深。
  王家是白家夺最早的居住者。老屋成了危房,建成新房后,要把旧房的神请到新房。于是请来了老释比余明山。
  羌人安土重迁,迁居是一件大事,故必须得由释比主持。
  震后的一场暴雨来临之前,龙溪乡的五千人,被紧急转移到岷江河谷的一个临时安置点的近千顶蓝色帐篷内。
  对于许多羌族人来讲,这是他们的家族几百年来的第一次迁居。但临时避难的仓惶使得他们没来得及严格按着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跟祖先和各路神灵们告别。
  但在转移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来到祖坟前,点上香蜡,摆上酒饭,烧点钱纸,向亲人们“言语上打个招呼”。
  他们也不会忘记带上家里的神位,“搬到哪都忘不了各位土神和祖先,让他们继续保佑”。
  在烈日下的帐篷里,他们依旧凄惶不安,这是这个民族的记忆中最大的一次自然灾难。身后的房屋已经倒塌或残破,新的家又在哪里?
  从那些由释比传下来的故事,或是旁人写下的史书中可以看到,羌人的几千年不乏磨难和迁移。正是迁徙,才使得这个名叫“羌”的人群,其血脉跳动至今。史学家说,他们向南,成为汉族的源头之一,向西,成为藏民的先祖之一。它还和彝、白、哈尼、纳西、僳僳、拉祜、基诺、普米、景颇 、独龙、怒、阿昌、土家等族,有不同程度的渊源。
  往南的一支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并演变成现在的这支羌族。《羌族史》说,这种从远古时期一直保存至今,经历数千年之久的民族,在中国以及世界史上也不多见的。
  这个一度在西汉时候达到1200万人,占据中国人口五分之一的族群,到如今只有三十万人,僻居于西南一隅。然而,它的大部分,已经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然而,并不仅仅因为血脉相连,才需更多地关切他们;也不应该仅是因为地震,才忧心他们的未来。即使没有地震,与所有少数族裔一样,他们的文化命运已经走到一个关口。
  我们能看到的是碉楼的轰然倒塌,看不到的是文化的默默的滴漏。看得到的是释比之死,看不到的是他所维系的遗传链条,也在悄然脱落。 H
  


   后续文章陆续更新中,敬请关注。
  


  《国家历史》2008年8月
  更多内容见《国家历史》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uojialishi
  《国家历史》淘宝网店:
http://shop35822059.taobao.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