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妄为的给代沟下个定义吧:
代沟——是生长于不同年代环境境遇的人,被塑造了有着微小差异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再加之代际两端的两代人距离太近产生不了美,所以碰撞摩擦争吵,谁也看不惯谁……将其微小差异放大成了所谓“代沟”问题。
网语——更年期遇上青春期,倔老太撞上楞头青,傲慢对峙更傲慢。
讲一个故事,既可以说明代沟这件事与道德没有关系没有高低贵贱,又可以描述代际两端的两代人是如何“鸡对鸭讲,各说各话,各哄各开心”。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是讲贷款买房的事,是1980后用美国老太取笑1950后中国老太的故事。
美国老太刚刚结婚就贷款买了大house,然后结婚生子,享受了一辈子,临死前终于还完了房贷,吃力的说:我,我,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一辈子借钱住在大house 里,虽然心惊胆战的就怕还不上钱,还是还完了……太幸运太太值了,感谢天帝,阿门。
中国老太刚刚结婚就分配了一个30平米的小公房,然后结婚生子,然后省吃俭用的攒钱,都快有孙子了,才攒够了买大房子的钱,刚刚住进大房子,就病入膏肓了。她不无遗憾的说:我,我,我度过了勤俭节约的一生,一辈子在小房子里省吃俭用,刚刚享福,就不让享了,太不值,太不划算了,哎!
这个笑话只流行了10年……很快中国老太无论怎么攒钱都买不起大房子了。房子以火箭的速度涨价,十年翻了两番半,老太省死都买不起了。
为什么要把过季的笑话拿出来晒,是想替50后讨个公道——美国几百年前就市场经济了,而中国市场经济就这几十年,房子放开买卖的时间更短。50后青年和中年的时候还是以单位分房子为主,50后年轻有为能赚钱的时候哪有贷款买房这件事啊,整个国家都没有房贷这件事。
十几年后回头看,那时房子多便宜啊!80后不禁埋怨起50后的爹和娘,还用美国老太的故事挖苦编排!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我们那时才赚几个钱?
1990年阿里市平均月工资不过100到200,当时的商品房每个平方米最低也要上千。到了1994年乐乐已经是副教授,月工资不过600元。房子也涨了,每个平方米至少2000了。工资的构成里依然没有住房公积金,更不要说银行房贷,也没有链家中原。只有拿着小牌牌端着小板凳,蹲在房管站门口、小公园空地的换房大哥,俗称房虫子。房子的交易差不多都是换换地点补补差价。
那时即使很超前,知道投资房产,也买不起呀!因为必须全款买房!一年收入几千块,吃穿用度还要养孩子,一年下来能剩几个钱?别说大house,打死也买不起卫生间。等到工资涨上去了,有了公积金,可以房贷了——能够享受这一切的还必须是像乐乐一样运气好的50后,没有下岗的50后。即便如此,几十年赚很少钱的50后已经人老色衰跑不动了,灵肉都难以承受欠人家银行的钱……所以50后当然显得保守了,被儿子用美国老太戏谐了。
而1980后是与市场经济同步成长的一代,工资的高速增长,公积金的大幅提高,让他们产生了错觉,觉得钱越赚越多/公积金越推越高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样的趋势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还会很久很久的存在!他们成年时正值买房黄金期,是房贷越多越划算,不贷白不贷,需要研究的是哪种房贷最划算。
再过几十年,当1980后变成老太的时候,她们是不是变成了前天的美国老太了?是不是朝鲜、古巴、越南、老挝的年轻人拿中国老太的故事开涮自家老太?世界真奇妙!风水来回转,太阳公公笑嘻嘻的欣赏差不多的表演。
这就是代沟衍生的笑话,真没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什么事,更看不出高低贵贱。代沟代沟代代有沟,时间流逝了,地理资源气候环境政策都变了,衍生了人群的差别,出现了沟沟坎坎。这是正常的人类图景,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