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成长变奏曲(41)—三块金牌
(2015-02-08 10:34:50)
标签:
育儿文化金牌麻省理工中国科技大学 |
分类: 室内四重奏 |
剪妹,你还记得咱们上大学时那个教咱们电工课比我大八岁的聪老师吗?她儿子聪聪可牛啦!初三时同时拿了牟市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竞赛的金牌,是牟市近些年唯一一个同时拿三科金奖的天才。高中时聪聪理所当然的被保送牟市一中的理科实验班,高中二年级又拿了数学、化学两科竞赛的金牌,并稳坐实验班的第一把交椅,聪聪上大学当然也是保送的。现在聪聪已从中国科技大学量子物理专业毕业,正在美国的麻省理工(MIT)读计算机科学博士。我和俐俐都很羡慕,都想知道聪教授教子的独门绝活。没想到聪教授和我俩的聊天却从“我儿子比较笨说起”。
聪教授说:“聪聪虽然学习成绩比较好,但许多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例如,手和嘴都比较笨。聪聪其实并不是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只不过是笨鸟先飞而已……”
聪教授不知是真谦虚还是假谦虚的继续说:“聪聪今天学习成绩好也只能说明他今天优秀。并不能保证他将来是否在职业生涯中优秀,是否能为人类做出贡献,将来事业的成功还要经历多方面的学习和磨练。聪聪在学习成绩上一直能达到拔尖的程度,绝非仅靠聪明和天赋,更不是靠各种辅导班的突击和提速,是聪聪日积月累自动自发刻苦努力的结果。因为从高中开始,学生已接近成年人的年龄,心智开始快速成熟,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职业规划,父母及老师这些外在的学习动力已逐步被“长大成人”的孩子屏蔽,而且成人间的竞争更隐蔽更趋白热化。如果没有养成自觉自愿自动自发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扎实的功底,没有对“吃喝玩乐”的免疫力,不知道应该和怎样念书,那孩子一定会走很大的弯路,甚至是不归路。”
剪妹,我和俐俐都心知肚明,聪聪的理科天赋就是高,就是一个很“天才”的人。聪教授是个聪明人,她说这些不过是为了不引起我们的妒忌,不给聪聪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竞争。我和俐俐也装假般的发问:“聪教授,聪聪这些深厚扎实的功底是怎么练就的呢?这些所谓的“后劲”“基础”是什么呢?”
聪教授不再兜圈子了,“我觉得所谓‘深厚扎实的功底’、“后劲”和“基础”就是孩子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时,有没有过自主自发的对知识如醉如痴的热爱和全心全意的倾注。”
这时聪教授拿出一本翻得很烂的《咬文嚼字》继续说:“聪聪在小学二年级时着迷于中国的方块字,这本《咬文嚼字》上厕所也要看,睡觉前也要看,经常拿出“蠹”这样的怪字难字瞄我,我真的不会,聪聪就洋洋得意起来,想学会更多的字、更多的语文知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小能耐。功夫不负有心人,聪聪在小学语文竞赛中获了三等奖。现在看来聪聪在语文上真的缺乏天赋,但聪聪那时的勤奋无疑为他后来的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乐乐、俐俐,别小看了那个小学时期的语文竞赛三等奖,那个小小的奖项让聪聪这个以前一直以玩乐、游戏为乐趣的孩子尝到了激情热爱,坚持不懈的甜头,知识给他带来了快乐和满足。后来聪聪的这股劲头又迁移到数学、物理、化学上,废寝忘食的做题,心无旁骛的琢磨,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聪聪似乎在数理化上真的有天赋,第一次竞赛就拿了一等奖。后来聪聪在一中理科实验班的激烈竞争中,在兼职很多社会工作的同时,还能拿下两块金牌,并在总分上保持优势,就得益于曾经的“深厚扎实的功底”和在激情诱发下疯狂的热爱以及在热爱中坚持不懈走向理想彼岸的‘好习惯’。
所以,稳定的好分数是在激情热爱前提下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找几个好家教,熬几个通宵,烦人托窍找一个出题的内线漏漏题这么简单和弱智的。在名师指导下提高很快的孩子,都是在从师前有着大量这门学科知识的积累,名师是在大量知识积累基础上帮助你强化知识的记忆,找到知识点之间的框架和逻辑,滤出知识发展的路径和知识之网;将你原本就有的大量点状、片状缺乏联接的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化、网状化、凹凸清晰有序……根据聪聪的经历,我体会到大量的系统的知识的获得绝不仅仅靠老师的灌输和父母的唠叨,知识的获得是很个人的事,是父母和老师谁都无法替代和包揽的。聪明的家长应该是一个幽默、有远见、懂装不懂、真假谦虚、热爱生活、漠视分数、为孩子自动自发投入知识怀抱衷心祝福,偷偷鼓掌的观众。‘必然总是披着偶然的外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
“什么叫‘必然总是披着偶然的外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和俐俐不解的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