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变奏曲(35)—钱是美德的利息
(2014-12-08 20:25:22)
标签:
育儿美德恶德金钱太极图 |
分类: 室内四重奏 |
再说美德和恶德是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太极图,恶德的外表一定附以美德的标志,而美德的外衣经常肮脏和丑陋。“美德是恶德的通行证,恶德是美德的墓志铭”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智者言:不可说,说就错。
“我们——无论我们是单个的,还是在社会里与群体在一起——依靠什么才能过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勇敢的亚里士多德不但说了,而且给出了迄今为止屡试不爽的最好答案——除了漂浮游动的运气,就是呆着不动的美德了。
剪妹,有时我会幻想:如果我活得足够长又不想麻烦儿子和老伴,那忠心耿耿陪伴我的除了病痛还有什么呢?是不是只剩下美德了,美德会一天24小时陪伴我,哄我开心。当然需要钱了,那时钱是问题吗?如果是,只说明我美德太少,因为钱是美德的利息。如果我足够幸运,美德一定会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变成小天使,伴我飘入天堂。
历史从来都是重复过去的故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个人的繁盛或衰败一定不仅仅因为“生于1950年代还是1980年代,是单亲、双亲还是无亲,是结婚还是单着,是穷爸爸还是富爸爸,是清华还是工大,是美国绿卡还是中国户口,是农村妇女还是都市白领……”这些漂浮游动的运气因素;当然,富爸爸、清华、1980年代、美国绿卡、都市白领这些运气一定会在生命中留下印记。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与繁盛或衰败最具线性关系的——也是在我看了亚里士多德以后突然领悟的——是美德、是善、是“理想品质”造就的“完善性格”,当然是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善”。剪妹,如果豆逗布布运气很臭(香港语:命衰哟!),美德至少会保佑孩子度过难关,过上“最好的平常生活”;如果豆逗布布运气超好,将来能熬到众人瞩目高高在上的寡人位置,能保佑他们平安的就只剩下美德了。
剪妹,为了豆逗布布过上最好的生活,更为了得到上天的护佑,让我们一起修行美德吧!
剪妹,你来信还说,你周围那些有点文化的人都会告诉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是让孩子有自信、发挥潜能,建立未来功名的最好教育方法。
剪妹,不知道为什么,我总对赏识教育会让孩子有自信;富养孩子会让孩子有见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些流行的养孩子方式充满了N多???我的直觉一直明确地告诉我:对于孩子未来的幸福和功名,严肃纪律、严守规矩、批评、罚站甚至打屁股一定比赏识、富养、夸奖更重要。因为守纪律、有礼貌、懂规矩、专注、慎思这些“理想品质”的形成,一定要经历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严厉批评甚至打屁股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会获得。
美德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不良禀性不是雾霾,不会自动从风中飘散。
剪妹,你还记得教咱们英文的尚老师吗?就是咱们大学时经常去她家里问考题,有时还会蹭饭,脾气特好、曾经到美国进修过一年的尚老师。尚老师那时就特喜欢《哈佛女孩刘亦婷》之类的书,特崇尚赏识教育,虔诚的遵守“好孩子是夸出来” 的教育方针。那时我就特奇怪,这么明显不靠谱的教子方针,这么西化的尚老师怎么这么信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尚老师姓尚(赏)。现在尚老师愁死了,尚老师儿子大鹏大学毕业已经2年多了,头半年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干过几份工作,后来就不肯出去找工作了,天天在家网游、网购、啃老,还动不动发脾气,摔盘子摔碗,抱怨尚老师没本事没能耐,不能给他办到大学里工作,让他怀才不遇。
你还记得咱们大一时第一次去尚老师家吗?那年她的儿子大鹏刚刚一岁,尚老师对大鹏可耐心了,充满了赏识教育的温情。大鹏那时正在学走路,一次不小心被家里的小板凳绊倒了,哇哇大哭起来,我至今还记得尚老师拍打、训斥小板凳的声音“臭櫈櫈,让你绊倒我的宝宝,打死你,打死你……”尚老师小心的哄着大鹏,“乖,宝贝,不哭,妈妈给你出气了。”唯恐让大鹏的内心留下恐惧的阴影。
还有一次,好像咱们大二时。我和尚老师一起去幼稚园接大鹏,可能是因为大鹏不喜欢幼稚园,大鹏一路就不高兴,尚老师又买冰淇淋又背着抱着的一路哄到家。一进家门大鹏就像到了自己领地的弗森特,发疯似的骂妈妈、肆无忌惮的打爸爸,尚老师哄儿无效后,竟然让鹏爸变成马哄儿骑,更不可思议的是,尚老师为了哄大鹏开心,竟然递给儿子一条皮带当鞭子抽打“马”,“马”还嘻嘻哈哈的被抽着前进。我当时真的无语,这就是赏识教育吗?!即使现在不时兴父父子子,也不能子子父父啊!不懂规矩没有礼貌的大鹏将来能尊重父母、遵守公司的规矩吗?不懂规矩怎么在江湖上混?混不下去能不痛苦?
由此推论,孩子小的时候,父父子子的家规永远是对的。别说鹏爸只是脾气有点儿急干活有点儿懒说话有点儿损,就是混蛋都不能成为让大鹏打爸爸(比他大的动物)的理由。对于混蛋父亲,可以冷漠可以不合作可以敬而远之,但是就是不能动手。因为父亲的位置高于儿子,小动物要顺从大动物,这是自然秩序,是必须遵守的自然秩序。这种遵守自然秩序的习惯是有意义的:当孩子刚刚长大成人进入职业领域时,他习惯性的敬畏老板(就像生之为人后养成的敬畏爸爸),尊重老同事(就像生之为人后养成的顺从妈妈和哥姐)是生存下去的王道,而只有生存下去的人才可奢谈发展,而发展了潜能的人才会有“繁盛”和幸福。我不知道尚老师是不懂这个“自然之道”?还是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