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用直升机看到中国军工富强之路[拐来拐趣]
搞拐/文
直升机是近期发展较快的空中目标,它主要优点是机动性和防护能力都较强,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就开始使用直升机执行战术任务。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直升机,其在丛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获得了“战场出租车”的称谓。
在民用领域,直升机的用途更为广泛。无论医疗救护、抢险救灾、农牧监测、地质勘探,还是重型设备吊装、交通指挥、治安巡逻,到处都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5.12地震,直升机的作用在救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次地震的受灾面积相当于半个英国或一个韩国,因地处高原断裂带,灾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异常复杂。
抗震救灾的严峻情况,只有区区百余架直升机参与救灾,显然有些捉襟见肘,使人们痛感直升机数量不足。
那么多少架直升机才能算得上充足呢?下面一组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据权威数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世界约有军用直升机3.5万架,民用直升机约2万架。全世界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拥有直升机14架,装备数量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高达110多架。在发达国家,军用直升机的数量占三军总军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近20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直升机的总数量尚不足当年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一;军用直升机的平均拥有量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情形与中国的幅员、人口规模、市场需求不相称,也与军队规模和任务不匹配。
在总量不足的前提下,缺少重型直升机则显得更为突出。在抗震救灾中,因为没有重型运输直升机,在地面交通短期不能恢复的情况下,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救灾设备无法迅速调运致灾害发生地点,使人们望灾兴叹,干着急。
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咱们只能依赖来自俄罗斯的米-26重型直升机,这才把重型机械吊运至堤坝上。
直升机的数量上的不足,机型品种过于单一,成为了救援中一大瓶颈。
数量上不足必然会导致训练以及设备使用经验上的不足,附带着配套设备也跟会着不完善。尽管参与救灾的机务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不俗的技术水平,但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以及专业配套设备的不足和落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直升机救灾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此次参与救灾的米-171直升机失事后,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失去联系数天后还无法找到直升机下落?难道直升机没有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或预防失事的信号发射装置,以致地面人员无法确定它的可能失事位置?
这个首先要排除军方不想暴露军用飞机技术的因素,毕竟飞机失事谁都心疼,上面还有几十条人命,早一分钟到达失事地点,就有可能早一分钟进入救援,早一分钟拯救人命,此刻拯救生命是当务之急。
但是为什么派出这么多人,寻找了那么多天,依然找不到失事飞机?就连位置都确定不了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连带着军用直升机依旧还在使用那些国际上接近淘汰或者已经淘汰掉的产品,这些设备因为信号发射功率弱,加上保密需要,其所需要的信道信号往往很微弱。
再加上山区丛林地势复杂,使得搜索救援队伍要在地形、气候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寻找一架可能失事的直升机,便犹如大海捞针。
之所以会出现上面尴尬的局面,首先这要先说说咱们国家的国情,中国到目前为止军事科技力量还是比较薄弱。
在现代化的战争中,空军打击力量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能掌握战场上的主动。面对国际上严峻的形式,为了壮大自己国家空军的军事防御力量,我们国家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
但由于起步完,加上国际武器禁运,资金不足,技术不足等等先决条件限制,我国的军机发展大多以从国外引进技术跟自主研发两个方向齐头并进,但是谁都知道,人家不会拿自己的顶尖技术给你。
自主研发,说的是比较好听,但其实做的最多的还是在国外的技术上加以优化或者仿制为主,基本上并没有脱离国外原型机种的束缚,这也造成了国产军用直升机品种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国产直升机多机种,多用途,多功能的矩形发展,就拿目前国内所拥有的直升机机种来说,说句难听的话,就是杂牌军。
从此次抗震救灾出现的直升机来看,参加救援的型号较多,且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品牌。比如“米”系列是俄罗斯的,“黑鹰”是美国的,“超级美洲豹”是法国的,而国产的“直-8”也只是法国“超黄蜂”的仿制品,“直-9”则是从法国引进的技术。中国直升机队伍目前还属于“杂牌”。
“杂牌”飞机反映了一个现实: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发育不良!
从这些角度来说,中国直升机产业比大飞机产业的情势更严峻,大家也知道我国目前最大的运输机为俄罗斯70年代出产的伊尔76,比起美国的C-17,俄罗斯的安-225,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而民用客机就更不用说跟波音、空客等大飞行器制造商抗衡了。
直升机除了在军事用途上之外,其在民用上使用也有着很大的价值,我国目前很有必要像发展大飞机一样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
国外有许多国家民用产品跟军用产品可以进行互补,甚至有些军用产品直接就是民用企业生产出来的。
这点对于而我国则是很难实现这点,这里除了有些故步自封之外,还是因为有些放不开,有点好东西,总喜欢藏着掖着。
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如果说白了,拿到国际上,最多也只能算得上是中流水平,其中如果有某个东西突出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了,那么就会大吹特吹,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厉害。
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个让他们骄傲的成绩,很有可能只能保持一年,一个月,一天,一小时?同时,因为军工产品跟民用产品的用途不同,其研制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是其中却有很多技术是相互关联,甚至是互相互补的,这样的例子不用我说,大家也很清楚。
由于两种产品分属于不同阵营,其在研制上所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跟技术陷阱,而要解决这些困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跟物力。如果军民产品技术不流通,不互补,就会造成技术上的重复研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跟物力,制约了产品的研发程度跟先进度,得不偿失。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