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在家教育 |
孩子天天在成长,他们几乎天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难题”。这些“难题”,有些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很幼稚,很小题大做或无病呻吟。但它确确实实是孩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或化解,解决不好,化解不掉,就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有困难,找民警。孩子有困难,主要找谁呢?找父母。因为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最亲近的人都不帮他或帮不了他,他还会指望谁呢?很多时候,父母的主要职责就是帮着孩子解决“难题”。
我们除了要在态度上高度重视孩子的“难题”,帮助孩子解决“难题”的方法还要科学。
比如:孩子不喜欢上学(据说现在多数小学生都“不喜欢上学”,尤其是星期一,术语叫“星期一恐惧症”或“恐惧星期一”),这是孩子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难题。父母怎么帮他化解这一“难题”?
一种做法:孩子挺可怜的,心疼呀,不去就不去了。孩子高兴了,不喜欢上学的情绪暂时消失了,问题好像解决了。可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根本没有。只是暂时逃避了而已。孩子早晚要自己面对生活,而生活就是不断面对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从小就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将来怎么办?现在孩子小,爹妈还能罩着他,将来爹妈年老体弱罩不动他时他怎么办?为了孩子将来好,我们就应该“狠心一点”,帮着孩子从小就养成勇敢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种做法:积极帮着孩子克服不喜欢上学的情绪,但具体方法上又有不同。
A法:励志型
给孩子狂讲大道理,举自己或身边的人甚至名人如何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例子等等等等,谆谆教导,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口干舌燥,精疲力尽,不可不谓没有爱心和耐心。结果呢?孩子的心结没彻底解开,当时可能被爹妈激烈得热血沸腾,但热劲儿一过,一面对现实,一下子就又冷下来了,依然不喜欢上学。
这样的爸妈很负责,态度很积极,但做法有问题。
问题出在哪呢?主要是爸妈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从自己的角度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做法和结论。我们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孩子很好地解决问题。
B法:捯根儿型
孩子很郁闷:我不喜欢上学。
爸爸:为什么呢?说说原因。(耐心引导孩子分析问题,找到“病根”,以便对症下药。)
孩子:每天早上都紧紧张张地赶着去学校,不喜欢。
爸爸:还有吗?(继续耐心引导孩子说出全部不快,正视全部问题,问题不是你想回避就能回避掉的。)
孩子:嗯——还有,学校生活太单调,除了上课就上课,以前在家能干的很多有意思的事都不能干,没劲!
爸爸:不错,你说的很好。还有吗?
孩子:还有——还有,在学校里老担心做错事被老师罚站。
爸爸:嗯,还有吗?再想想,学校还有哪些是让你不快乐。
孩子:嗯——嗯——没有了。
爸爸:真没有了吗?不着急,好好想想,还有吗?
孩子:嗯——嗯——没有了!
爸爸:你说的很不错。你不喜欢去学校,我听主要有三条:一、早上上学紧紧张张,感觉不好;二、上学后生活太单调;三、担心老师体罚。对不对?(帮助孩子归纳总结问题,无形中教会他学会这点)
孩子:对。
爸爸:那好,咱们一块来一条条分析分析好吗?
孩子:好。
爸爸:首先,第一条:上学紧紧张张,感觉不好。你说得很对,我也不喜欢紧紧张张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这种感觉,我相信妈妈也不喜欢,紧紧张张的感觉真的很不好!(认同孩子的感受,取得共鸣。否则,上来就否定孩子的感受,就会相互排斥,各说各话,陷入僵局)
爸爸接着:你现在每天早上都几点起床呀?(明知故问,引君入瓮)
孩子:七点,有时候不到七点就起来了。
爸爸:那学校要求几点前到校呀?
孩子:七点五十。
爸爸:那好。那你说七点起床,七点五十到校,间隔多少时间呀?
孩子:五十分钟。
爸爸:那你说这五十分钟内咱们主要要干哪些事呢?
孩子: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出早饭出门去学校。
爸爸:好。那你说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要多长时间能干完呢?不紧紧张张的。
孩子:嗯——15分钟吧。
爸爸:好。那到慢慢悠悠散步到学校,路上大概要多长时间呢?
孩子:10分吧。
爸爸:那还剩下多少时间呢?
孩子:25分钟。
爸爸:那剩下这25分钟,是不是主要是吃早饭和出门前穿衣服了?这25分钟细嚼慢咽地吃早饭和穿衣服够吗?
孩子:够了。
爸爸:那好。那你说既然时间都够用,为什么怎么还老紧紧张张地上学呢?(引导孩子自己找出“病因”)
孩子:嗯——主要是咱们以前时间安排不合理,吃早饭的时间老不固定,有时候老晚,所以吃饭也紧紧张张,出门也紧紧张张。
爸爸:对!吃早饭的时间不固定,责任不在你,主要是爸爸妈妈没按时做早饭。以后爸爸妈妈保证让你7:15吃上早饭,好不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孩子有问题,父母是有很大责任的,不能把所有责任全一股脑地推到孩子身上,要实事求是才行)
孩子:好。
爸爸:你来定一个不紧紧张张上学的时间表,咱们相互监督,好不好?
(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他自己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订的方案,自己就易主动执行,比爹妈催着赶着强)
孩子:好。每天7:00起床,刷牙洗脸,7:15吃早饭,7;40出门。
爸爸:好,不错。明天起,咱们就开始先这么执行试试,有问题再调整。行不?(留有余地,话别说满,计划很多时候赶不上变化)
孩子:行!
爸爸:紧紧张张上学还是问题吗?
孩子愉快地:不是了。
(这个问题圆满解决了,哈哈)
爸爸接着来:好,咱们再说第二个问题上学后生活太单调了好不好?你这想法很好。谁都不喜欢单调的生活,我也不喜欢。爸爸妈妈希望你的生活越丰富多彩越好。那觉得现在生活单调,是不跟以前在家时相比的?(还是老一套:情感共鸣,表明立场,引君入瓮,分析“病根”)
孩子:是呀。
爸爸:那你回忆回忆以前在家时,每天都能干啥呀?咱们来一条条列。
孩子掰着手指头数,差不多五六条
爸爸:挺好。的确挺丰富的。你现在放学回家后这些事还能不能干呀?
孩子:能干。可是我观察事物的时间就少了。
爸爸:是吗?你们班除了你有多少同学呀?
孩子:33个。
爸爸:那你是不是可以观察他们呢?你以前在家时没有33个人供你观察吧。你以前每周去上辅导班上下学几次?现在每周有上下学几次?
孩子:以前是6次,现在是14次。
爸爸:多多少?
孩子:一倍还多。
爸爸:是呀,那你现在上下学路上观察事物的机会是不是比以前多很多了?你看这样好不好,你明天开始把咱家的相机带上,老师不是建议你给班里开博客吗?你拿去好好观察观察班里的事,然后把它们拍下来,发到博客里。上下学路上有意思的事你也可以拍下来。好不好?(给孩子建议的方案一定要具体,越具体越好,且要有新意,忌唱高调讲空话。)
孩子欣喜:好!
爸爸:那咱们就接着分析。你数数学校里每天都有那些内容呀。
孩子接着掰着手指头一条条数。差不多10多条。
爸爸:你看,原来家里这些条还能干,再加上学校这些条,一共多少条呀?还有,你现在观察内容比以前多得多了,那你说你现在的生活内容是比以前多多了还是少了呢?
孩子:多多了。
爸爸:呵呵,那你觉得学校生活是枯燥吗?
孩子:不是。
爸爸:这条解决了吧。那好,咱们接着说你担心老师罚站的事。学生有错误,老师就罚站,的确不对。谁都会犯错误,除了神仙。孩子犯错误就体罚,这不对。那你现在这个新班有学生犯错误吗?那他们犯错误时你们老师罚站吗?从来没有吗?那你犯错误时,现在的老师怎么对你呢,比如你上次听写有很多不会的这事。没批评吧,反而鼓励你对吧。你去学校这一周,老师是表扬你多呢,还批评你多呢?你看看,你现在的老师是不是挺好的,是不是从不体罚学生呀?你还担心老师体罚你吗?(本文太长了,这部分从简吧,举一反三吧)
孩子:不担心了。
爸爸:就是。你现在去上学,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老师也很随和,还老表扬你,咱们只要早上按你的计划安排好作息时间,是不是挺好的?
孩子笑:挺好的。
爸爸:还有讨厌上学吗?
(最后,激励一下)
孩子:不了。
爸爸:就是,你没问题。你现在刚去学校,一时半会不适应,很正常,慢慢适应适应,别着急。以后有问题随时说,好吗?
孩子:好的。
有朋友说:我都看晕了,要都像你这么当爹妈也真够累的。
呵呵,是累点,不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农民不辛勤耕耘,就想有好收成,还不成了本山大叔躺在床上梦中彩呀。这样累神帮着孩子,除了能帮他化解问题,让他快乐成长,还能潜移默化地教会他如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他将来独自面对难题很有用,好处多多。有好处的事,不干白不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