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境界”的差异给很多教师带来了终身的遗憾

标签:
育儿文化情感教育杂谈 |
-
-
先做人 后做神
做不好人 做不了神 -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
-
我一向把教育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责无旁贷,自己工作再忙都不敢忘记过问和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也就有了好父亲的美誉。可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蔡 笑晚所说的:“教育孩子不仅是父亲的责任,而且还应是父亲的“事业”。做为教师,我感到惭愧。教师总是把教育学生看成是事业,教育子女只是义务和责任,这 种教育“境界”的差异给很多教师带来了终身的遗憾: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而孩子发展却不理想。
创新型和模仿型教育 蔡笑晚老剪报妙文共赏
朱棣文的话虽然有点太过份,但也基本上也没有错,值得国人反思.
-
朱棣文:曾多次访问中国。1998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学好,这就是中文。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个星期天 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就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父母能和我说中文,也希望当时我能继续上中文学校,或者进行类似的中文学习。”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他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他不是那种木讷型 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风趣的人。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 在获知得到诺贝尔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朱棣文的父母亲则说:“身为父母,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