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朱自清故居 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2012-04-24 20:30:25)
标签:

朱自清

梅雨潭

女儿绿

有感情的

人格完美的人

教育

  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游朱自清故居 <wbr>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游朱自清故居 <wbr>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游朱自清故居 <wbr>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游朱自清故居 <wbr>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游朱自清故居 <wbr>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游朱自清故居 <wbr>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游朱自清故居 <wbr>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为了朱自清先生的綠我特地游了北京什刹海
    今日专程自驾去扬州,人去扬州看美女,我去扬州访先生.因为女儿绿的情结,我对朱自清先生有着很深的感情,回家乡常去梅雨潭看女儿绿,为了朱自清先生的綠我特地游了北京什刹海看那指地的绿杨,去清华园,总是去尽情品赏荷塘月色,看到老人走过,总是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背影,但我和父亲的最后一次分别却不是朱先生说的背影,而是他的正面,是他含着无限深情和期望的双眼,就是这双伟大的双眼看着我走人生的,使我一生保持着自信和执着.

     游朱自清故居还使我想起一些往事,女儿小时候,我曾想培养她成为一位诗人,教她背诗写诗,骆宾王的一首小诗《咏鹅》

鹅,

歌。

绿水,

波。

我是在天西还不满二岁时教她背的,到她三岁时就已经懂待它的含意了。她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做完一篇作文交我看,我顺便说了一句,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就能做诗了,《咏鹅》就是他七岁时写出来的,您也七岁了,会写诗吗?。

     她说这又有何难,我乘势叫她仿着做一首。她想了一会,作了一首:               《咏狗》

                    狗,

                    叫。

                    外,

                     口。

第二天她又写了一首:   《咏鸡》

                    鸡,

                    飞。

                    蛋,

                    啼。

我大大地赞扬了一番,并对她说:我们的宝贝女儿会做诗了,我奖励您星期天带您去梅雨潭看朱自清先生的“女儿绿”。

她高兴的问:什么是女儿绿?

我很神秘地说:女儿绿是世界上最美的绿,您去看了之后就会知道。

今天才星期三,还要三天才能见到女儿绿,看她样子似乎急于要看到女儿绿。

     终于到了星期天,一大早西子第一个起床,准备了一些干粮和水,四哥、五哥加我们在一起共五人,浩浩荡荡出发了。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没有车子,只得先坐二个小时的河轮,然后步行半个小时再登山,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瀑布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爬山上去很快就到梅雨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最高的是龙水潭,其次是雷响潭,梅雨潭最低。我们爬山爬得有点累,就先到梅雨亭里休息了,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的石凳上,不必仰头,便可见那条瀑布和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如果不是朱自清先生的妙笔生花,梅雨亭可能至今只是供人稍息的场所,不会是名扬天下的亭台,梅雨潭的绿水也将象以往的漫长岁月一样悠悠地流淌,它的绿也只是绿罢了,不会有什么“女儿绿”的美喻了。可见“江山全靠文人捧,一介才子一座楼”一点不假。

在亭中休息片刻之后我叫大家一起到梅雨潭潭畔欣赏朱自清先生赞叹不已的“绿”。

天西首先问我:您不是说带我来看世点界上最美的“女儿绿”吗?女儿绿在哪里啊?

我对着眼前的梅雨潭说:就在这里啊!这潭水的“绿”有它的独特之处,在朱自清先生看来:

北京什刹海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朱自清先生眼里梅雨潭的绿是世界上最美的绿,并送她一个名字叫“女儿绿”。

天西说:我们看来只是一潭绿水,怎么没有看出什么特别之处呢?

我接着说:那是因为您们还没有见过太多的绿,也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再说年纪轻轻的,还没有具备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审美的心。等到您们长大了,见过更大的世面,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多的河山胜迹,那时候您们也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不过我可以告诉您们,一个人说话的份量是跟他的身价不同而不同的,如果朱自清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而不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人,那他的“女儿绿”也就只是他个人心中的想法而已,不会如此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

所以,您们都要好好读书,努力上进,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您们说话也就有份量了。他们都静静聆听我的教诲,不时地点头,并问我关于爷爷的事,我说爷爷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很厚的书,有空的时候我会把这书写出来,把他的故事、他的崇高品质详细地说给您们听的。

接着我们还上山看了龙水潭和雷响潭。从上面下来时,我们又回到梅雨亭中休息,我借机拿出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让天西读梅雨谭绿的一段: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天西读完后,我问她有什么感觉?

她说:文章感觉是很好,但与眼前的景色还对不上号,朱自清先生说是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才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我还是第一次,以后再来的时候或许会找到新的感觉。

我听了以后哈哈大笑,原来时间还没有到。才华毕露啊!

后来十一时,天西去了中国科大在苏州中学的少年预备班,语文课里正好有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她给我们写信中有一段不无感概的文字:

“前几天刚学了朱自清先生写的文章《绿》,我真想不到身在异乡却能欣赏到故乡的山水,看到作家对家乡的赞美,这是多么的幸福啊!虽然我曾去过好几回梅雨谭,却并没有感到是如何如何的美丽动人,而现在没有看到它就能体会出它的可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恨不能现在就去再看一眼。”

如果说以前的回答是才华毕露!那么现在的感概则是感情的升华,是情商的破格。难能可贵啊!十一岁孩子的幼小心灵里装载着如此丰富的感情。说明感情教育、情商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何等重要。我们要培养的正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格完美的人,而不是只会做学问的机器,更不是什么也不会的书呆子。
游朱自清故居 <wbr>忆家乡梅雨潭的“女儿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