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天文讲爷爷的故事1
(2010-06-01 14:33:39)
标签: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教育 |
第一次给天文讲述了爷爷的故事是在敖汉旗红山古国遗址的帐蓬里,第二次是读高中时的假期里,两次结合起来,大体是下面的内容:
从我懂事有记忆之后,曾从太奶奶、及爷爷、奶奶口中获知关于太爷爷的一些情况。太爷爷年幼时曾读过几年私塾。虽然聪明好学,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不可能培养他成才出仕,十三岁就下地干活,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劳俭朴,很快就在继承来的产业基础上发家致富,他根据中国传统关于“有土斯有财”的想法,购置了很多土地,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做成了祖先三百多年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业,成了当地的上户头,而且由于乐善好施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好人,当时我们蔡家虽然还称不上名门望族,但太爷爷一生的奋斗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开创了我们蔡家的发展道路,为爷爷求学成才上进奠定了基础,结束了始祖盛德公开始至太爷爷为止的九代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田生活,衝出了边远乡村走向五彩缤纷的广阔世界。
爷爷一九O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农历十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瑞安莘塍前埠横塘头,是太爷爷的第四个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劳俭朴又忠厚诚实,深得太爷爷宠爱和亲友好评,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喜欢他。因为是农业人家,所以早在童年时代就开始做牧牛割草之类的农事粗活,据说爷爷很小的时候就能一人牧三头牛。
太爷虽然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很有见识,目光远大。他认为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不培养孩子读书上进,钱再多也别想走出前埠横塘头这穷乡僻址,也就是说不可能有真正的出头之日。始祖盛德公之前我们蔡家的辉煌只有依稀的旧梦存在于老人的记忆之中了,盛德公之后至太爷爷共九世三百多年漫长岁月,在这块土地上不知打了多小滚翻,用了多少心计,滚来滚去滚不出这小小村庄,从南岙到前埠横塘头算是上升了一步,但仍然是脸朝黄土背朝天。
对农民家庭来说,并不是想读书就能读书的。可以肯定九世之间的蔡家人并不是没有一个人想到只有读书才能长进,只有读书才能“出仕”,事实上蔡家人也有尝试过读书,只不过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以致达不到可以“出仕”的程度,为了生存就半途放弃了。上面说过,凭着太爷爷的勤劳俭朴和精打细算终于奠定了蔡家子孙读书的经济基础,当他发现上面的三个孩子不是读书料,就下定决心要把爷爷培养成才,衝出小村庄,走向大世界,为蔡家支撑门庭,光宗耀祖。当时促成太爷爷下决心的另一个有力因素是太奶好的弟弟(即太舅公)游靖夫已经从某军校毕业在外地做官,对于一个在穷乡僻址中封闭了三百多年的农民家庭,突然冒出一个在大世界里做大官的舅舅,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和诱惑,而事实上太舅公的出仕,也确实给太爷爷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当时瑞安莘塍只有一座小学,名叫聚星小学,聚星两个字意思就是聚集群星,把莘塍的星(精英)聚集起来培养成才。聚星小学坐落莘塍老街西岸,与莘塍街最热闹的地段隔河相望。从前埠横塘头到聚星小学有十里路,步行要走一个小时,爷爷每天起早脱了鞋,赤脚步行上学,到校门口再洗脚穿鞋进教室(因为学校规定是不能赤脚上学的),爷爷的勤俭曾感动过全校的师生,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因离学校较远,爷爷九岁(1913年)才上小学,十五岁(1919年)从聚星小学毕业,同年考进瑞安中学读书,在中学期间,太舅公有一次特地约爷爷到他家去有事,其实没有别的事,是太爷爷委托他对爷爷进行一些测试。后来,我太舅公对太爷爷和太奶奶说,这孩子聪明诚实,但将来不宜进官场,也就是说不宜考政法之类的专业。在那个读书做官的时代里,如果辛辛苦苦培养孩子读书,却不适宜做官,那是很痛苦的事。太舅公对太爷爷说,有志之士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良相可以治国造福天下万民,良医可以治病救人同样可以普济众生。既然不适宜进官场做官治国,那未做良医治病救人就成了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