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朱自清梅雨潭女儿绿培养情商审美的眼睛审美的心旅游 |
前不久我们又一次到中国有名的风景区仙岩,潇洒地走了一回,又一次品尝了被朱自清先生奉为天下最优的绿---梅雨潭的“女儿绿”。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山上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当我们在山路往上一步步攀登的时候, 看到沿途的迷人景色,我不禁又想了朱自清先生写的“绿”。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仙岩在我的家乡, 离我的老家只有一步之遥.虽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 但在当地人看来并无神奇之处, 梅雨谭也不过一潭普通的绿水而已, 曾闻山因人而声张, 楼凭文而名杨, 朱自清先生写了一篇“绿”, 梅雨谭就名扬天下了.
不过梅雨潭的绿也确有特殊之美,朱自清先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文人,他对梅雨潭绿的描写确有独到之处。我想很难有更好的句子来描写梅雨潭的绿了.
早年我也曾多次来过梅雨潭,天西七岁的时候, 我曾专门陪她们去过仙岩, 去品尝过梅雨潭的绿,还让她在现场实景背诵朱先生的文章, 这壮丽绝美的图腾刻在了她幼小心灵的深处, 培养了她的情商, 成了她一生的精神力量.后来天西十一岁上了中国科大的少年预备班, 有一次给我们的信中写着:前几天刚学了朱自清先生的《绿》,我真想不到虽身在异乡却能看到故乡的山水,看到作家对故乡的赞美,这是多么幸福啊!虽然我去过好几回梅雨潭,却并没有感到是如何如何的动人美丽,而现在没有看到它就能体会出它的可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恨不能刻即去看它一眼.
1992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结婚二十七周年纪念日, 曾特地到仙岩一游。那年因心情较好,
对梅雨潭有了新的感受,
在给孩子们信中写过一段话:
现在看起来梅雨潭确实别有一番风味,欣尝美的事物,不仅需要一双审美的眼睛,更需要一颗审美的心。二十七年前(1966年)的农历润三月初三我们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结了婚,婚床的枕头上绣了两句西厢记的台词:
良辰美景奈何天;尝心乐事谁家园。
可见我当时心境之凄惨。大约八年前我们在某一次电视节目中看到一对得意夫妻在庆贺结婚纪念日,我们也曾心意阵阵,盘算如何庆贺自己的结婚纪念日。我们有这么多可爱的乖孩子,这个结婚日子肯是很吉利的,值得庆贺。可是当我们有心庆贺结婚纪念日的时侯,却发现这个日子不是那么容易遇上的。我们家乡人是信农历的,当初择结婚吉日时,也是以农历黄道吉日为准则的,因此,只有农历润三月初三才是我们真正的结婚纪念日。可是,润三月初三这个日子不是每年都有的,从1966年之后至1992年从未有过,今年总算给我们碰上了,真是佳期难逢。物以稀为贵,多么难得的日子啊!观赏一下梅雨潭的绿也许是最好的纪念了.
我坐在潭畔的一块石头上,看着、看着,看得近乎入神,突然感觉到:这“潭”、这“绿”是为我们而生的,它在这里静静地流淌着,经历了千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等来了它的真正主人。”
朱自清先生曾经在温州中学教过书, 对温州怀有很深的感情, 故能写出这么含情脉脉的文章: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先生早已仙逝, 梅雨潭的女儿绿, 至今被人传颂着, 令人深深的怀恋, 啊, 人不远行永远走不进故乡, 只有远方的游子才会思念生我养我的家乡故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