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网友提问——成人、成才、伟人、科学家
(2009-08-20 09:02:53)
标签:
成人成才伟人科学家望子成龙作品幸福杂谈 |
问 : 在您的眼中,只有学习,只有成才,只有伟人,可是哪里还有孩子本身呢. 我觉得,您是中国典型的"望子成龙"父亲(虽然很成功). 不知道,作为您的孩子们,他们现在是否真的幸福?
蔡答;非常感谢你向我提出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我们通过音乐、奖励、竞赛、旅游和文体活动,千方百计地去制造出快乐和轻松,把原本不轻松的事产生出轻松快乐的感觉和效果,并让孩子们在求知中尝到快乐。做一些趣味数学题(把末位数放到最前面比原来数大两倍等等)、背唐诗比赛。(举例:自制存折进行奖励、自制多功乒乓桌、骑自行车表演,举铁棍比赛、灯光舞场、旅游全国各地等等。)
我在中央电视一台做嘉宾的时候,主持人朱志峰先生要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教子心得,我回答说:家庭教育必须是爱的教育,是快乐的教育。
另外,在你的问题中说我眼中,只有学习,只有成才,只有伟人。诚然在我的家教关键词中,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从小立志。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以伟大人物为榜样,编织童年的梦。孩子有了梦,他就会去追这个梦,在追梦的过程中他会享受到快乐,我曾在给孩子的家书上多次提到鲁迅先生的名言:“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的不安的追求之中,”并且把肖伯纳的目标格言帖在墙上作为孩子们的座右铭:人生的真正意义是致力于一个自已认为是伟大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有向目标奋进的能力,才有为实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才有向目标一步步靠近的喜悦。
所以,学习、立志、成才、伟人并不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恰恰相反,给孩子的童年带来快乐,给孩子的人生指出了方向,并为孩子的一生带来幸福。
你说:我觉得,您是中国典型的"望子成龙"父亲,这句你说对了,不过我觉得望子成龙没有什么不好,一个称得上父母的人都必须肩负起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责任,一个民族的文明是一代代传承的,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更没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方向,“每个孩子都有非常值得炫跃的才能潜力可供开发,都有足够的智力因子构建人生未来的辉煌。成才者与未成才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把才能潜力较好地开发了,而后者却不幸地被埋没了而已。差不多所有的成才者都是靠发展个人的智力强项而取得成功的。没有父母的早期发现,有些孩子的智力强项可能被永远地埋没掉了,从而永远地失去了成才的机会”。我非常赞同张振学先生的上述观点,而且我们当年也正是这么做的。所谓望子成龙就是使孩子的天赋得到最好的发展,将来能对人类、对社会作最大的贡献。如果以发挥孩子的天性为借口,放弃了发现孩子的智力强项的责任、推掉了引导孩子、设计孩子的责任,这样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这样的专家是在误导天下的父母,等到孩子长大自己有能力选择的时候,一切都已成定局,孩子的智力强项可能被永远地埋没掉了,从而永远地失去了成才的机会”
一个不望子成龙的家族是要衰败的,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不可能富强。让孩子从小立志,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核心。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国际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尖端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需要一大批这样的优秀人才来担纲。任何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端的专家,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立志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核心,而且也应该是学校里素质教育的基本核心,让孩子做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将来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如果以发挥孩子天性为借口,而错过了孩子立志教育的最佳期,那将是中华民族的罪人。现在科学家排名已经是倒数第三,有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贤达已经为此事堪忧。如果一些自称专家的人再继续误导孩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谁来担纲,要知道: 人生来不是为了像走兽一样活着,不是到这个世界上来玩一趟,而要做出一番或大或小的事业。
至于你所说的:“不知道,作为您的孩子们,他们现在是否真的幸福?”
我在前段时间的六篇博文里专门讨论了关人生的快乐和幸福的问题,己经回答这了这个问题,这里我想请你看一看我女儿写的文章里的一段话:
“我童年时代的家境可以说是非常的贫寒。但那时候的我竟从未曾知道,因为这一切都隐藏在父亲的厚爱和笑容背后。因为家人的无限宠爱,我的童年时代在我的心里刻下了时间齿轮无法碾没的快乐印迹。我永远不会忘记骑在父亲肩膀上“驾马头”去公园的快乐情景,也不会忘记四岁那年父母抱着我去城关六小上学的日子。我还清晰地记得四岁那年因为父母出诊而独自一人跑到东门码头,去莘塍老家找到他们时的兴奋和喜悦。 我也依然记得儿时除夕夜和父母家人一起守岁迎新的温馨……就这样在点点滴滴的欢声笑语中,伴随着对父母的依恋和亲密记忆,我度过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而这些美好的记忆让我在异国他乡夜深人静的时候更加想念我的父母家人。
父亲很疼我们,可同时也很严厉,尤其是在学业上。如果说要总结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我想也许可以用六个字来描述:早教、立志、自学。早教给我们带来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父亲很会讲故事,一有机会就给我们讲中国的历史,希腊的神话,让我们从小就盼望可以周游世界,可以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我们会说话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我们算术,让我们轮着背九九乘法表。父亲虽然很节俭但却给我们买了很多的书,让我们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个时候的我们没有游戏机的陪伴,没有那么多的玩具,父母也不让我们看许多电视。但我们的童年却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至今依然感激父母的给了我们那样充实而快乐的童年,而让我尤为感激的是他们无怨无悔的陪伴和付出。
父亲一直也鼓励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从我懂事起,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也许是作为对我们的激励,小时候的家里墙壁上总是帖满了大科学家的画像。我还记得其中有一张画上写着:“人生最美好的是实现了童真的梦想”。父亲也常把有关立志的格言用毛笔写成大字帖在墙上来鼓励我们。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有鲁迅的“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的不安的追求之中”;纪伯论的“人可贵的不是成就,而是追求”;常成为人们座右铭的“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还有荷马史诗中的“莫辜負您一片聪明美质,您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小时候只是朦朦胧胧地觉得这些是大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到长大以后我才真的明白父亲这样做的的良苦用心是希望我们从小就要懂得立志。
父亲总是认为人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更需要有豁达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父亲最喜爱的对联之一就是“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的人”。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胸襟,小时候父亲就带我们漫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让我们在年幼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自然之神奇,人文之隽永。在父亲看来,旅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景,见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体验。所以在大学阶段,父亲也经常鼓励我出去看更多的名胜古迹。还记得大三那年的秋天跟同学们一起去泰山后,我给父母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终于体会到“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受时的兴奋。而父亲除了赞同,更是不失时机地教育我说“江山如此多娇,名山圣景不胜枚举。中华大地的灵光秀气孕育出一代代杰出的天才,而这一代代杰出的天才又为中华大地增添灵光秀气。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我们的锦绣河山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为伟大的中华文明添辉。”而让我尤为感激的是从小父亲教育我们如何以平常心去面对得失,如何不轻言放弃。每一次如果考试考得很好,父亲会在赞许的同时小心地提醒我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太好,父亲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下一次如何可以更好,而不是这一次该如何沮丧。从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会一遍一遍地告诉我“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虽然长大以后的我们不再像儿时那样盼望着做神仙,可我们还是相信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可以做成。
作品的一般定义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而以一定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智力成果。”孩子作为父母的教育创作活动而成的智力成果,把孩子看成父母的作品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也不致全错。
网友提问使我想起了从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昔日欧洲文坛有大仲马、小仲马父子俩,两人名气都很大,小仲马的名作较多,但名气不见得较大,小仲马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小仲马问大仲马“爸爸,现在人家都说欧洲文坛数我们父子两人,但我不知道爸爸有什么杰出作品。”大仲马听后略加思索答道:“尽管我可以罗列出许多名作,但我一生最得意的杰出作品是小仲马。”的确世界上大部份父母都是这样,把孩子看为自己的作品,以自己的孩子的成功引以为荣,其他一切倒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孩子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把孩子称为父母的“产品”,从广义上来讲也不是不可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常有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就象什么样的工厂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一样。当然我本人从来没有说孩子是产品。
惟独孩子是“人”需要探讨,如果你仅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定义,那么人所生的孩子不管怎么样都能算一个人。但是人的定义除了生物学层面的定义之外,还有道德学和社会学层面的涵义。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要有人格,人格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才能形成。
举个例子,孩子出生之后,如果被狼养育长大,他就会有狼的习性,成为狼孩,很艰回归人类社会,这种狼孩虽然也是人所生,但与真正的人很难归于一类。
另外即使是人养的孩子,如果不从小把他教育好,把他的行为习惯培养好,那么长大之后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很差,没有正常的人格,遗害社会,很难为社会所包容,甚至犯罪,被法律所制截。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那些道德很差的人“简直不是人”、“衣冠禽兽”。所以说孩子是人,还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父母从小教育。
而且正因为孩子是人,就需要从小培养,从小教育,使他成为一个真的人,而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