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蔡笑晚/文
当时还是凡人的孟母,虽然身处
困境,但为了孩子成才,千方百计
用三迁造就一代圣贤,我们为什么
就不能三迁去造就一个人才呢?
大家都知道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最著名儒学大师。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维持生活。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将来能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子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所以就搬家了,搬到一家铁匠师傅的附近。
有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有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很有兴趣,孟母一想,这里的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人迹较少的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群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很多人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墓地,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用铁锹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很有趣,就学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一本正经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母亲找来,才把他拉回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搬家搬到一所学堂的隔壁,学堂里有个年纪大的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班年龄大小不同的学生。老师每天很认真地领着学生念书,他的声音就像唱歌一样,顽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高兴得很,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就把孟轲送到学堂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很伤心。等孟轲回家的时候,孟母把他叫到身边,很认真地对他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不可能成才。”说着,拿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布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蒙了。母亲的举动对孟轲教训很大,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经过认真思考,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之后就专心读书了。由于他天赋很高,一旦认真起来,就变得非常优秀,后来又有机会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求学,终于成了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最著名的大师。人们经常将他的学说与孔子的学说并立,称孔孟之道。
我们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也曾搬家三次,第一次搬家是为了实现孩子早读的愿望,因为镇上的学校对入学的年龄管得比较严格,按我们当时的家庭背景,根本不可能去说服学校领导让孩子提早入学,所以只能搬到离镇上较远的农村——九里去安家落户,住在一间租来的破破烂烂的百年老屋里,这间百年老屋虽然很差却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磨练意志的绝好环境。后来孩子就在这里上了一所连围墙都残缺不全的农村小学——九里小学,一个世界级名牌大学的终身教授、统计学诺贝尔奖——考普斯总统奖得主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天文在九里小学实现了早读的愿望,读了三年之后,我们发现这里的老师虽然很不错,但是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如果继续读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竞争意识,为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必须让孩子进入较强的竞争群体之中,所以我们千方百计让孩子转学插班到莘塍区小学最好的班级里。于是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搬家,从边远农村搬回镇上。后来孩子多了,天文也读高中了,为了便于全方位管理孩子和指导孩子自学,我们又搬家到瑞安城里,住在一间很吵的农具房里,虽然环境不好,但这样我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当时我正在钻研相对论和黎曼几何,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营造出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为孩子们的成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现代版的“孟母三迁”,造就了一个世界级的人才。本不该拿圣人来相比,但对于一个敢以孔老二自比,并且在三十多年前就妄敢用孟子、孙子、荀子、润子、曾子、西子为子女取名的人来说,从来就是既尊重圣贤、崇拜权威,又藐视权威、挑战权威,始终认为“神仙本是凡人做”,当时还是凡人的孟母,虽然身处困境,但为了孩子成才,千方百计用“三迁”造就一代圣贤,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三迁”去造就一个人才呢?其实“三迁”两个字并不在迁字上,而是代表了一番苦心而已。我再强调一句我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真正英才的造就,需要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勇敢大胆的决策。要想到别人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事情,牺牲别人不愿意牺牲或不敢牺牲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