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的高山流水必然有知音

(2009-04-14 14:57:58)
标签:

钱学森

王东华

大成智慧

学制

早教

家教

教育

   高山流水必有知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蔡笑晚/文    

 

      许多思想好像有自己的时代似的,在它的

    时间里,它们同时在不同的地方被发现着,仿

    佛像春天的紫罗兰在日光所照射的地方到处生

    长着一样。”

 

     上面我已经提到,钱学森老师不仅仅因为他的学术造谐高深为我国航天事业和两弹一星作出贡献,而且高尚的人格迷力更使他能呼风唤雨,咤呼风云,因而显得威力无穷。我教导孩子们学习钱老的风格,将来成了权威之后,如果遇到时运不济的真才实学的有志青年求助,必须大力给于提携,帮助。

     虽然钱老是我一生中最尊敬的中国科学家,而且还收到过他的两封亲笔信,但是我只知道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他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我不是很清楚,前不久一位叫张萍的朋友给我发了一封贺信,她在贺信写着:

     

      祝贺您提前教育出天西成为18岁博士,恭喜

      您蔡老师,实现了钱学森的培养人的理想状态。

 

并介绍了钱老的“大成智慧学”思想,于是我开始关注起钱老的教育理论。

     所谓大成智慧就是实现古人所说“集大成,得智慧”的梦想。智慧是比知识更高一个层次的东西了。如果我们在21世纪真的把人的智慧都激发出来,必将造就出一大批高尖端的精英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担纲。

     钱老的“大成智慧教育”这个概念是1993年10月正式提出的,,他说18岁的硕士是“大成智慧教育的硕士”。 “我想我们人民中国就该创新大成智慧,为世界作好事!”

     他所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引导人们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大成智慧教育大致可以作为下面这几段教育:  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4岁到12岁,是打基础。接着的5年(高中加大学),12岁到17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后1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20多年来,钱老在采撷时代精华、探索“大成智慧学”的同时,曾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意见和文章,希望能够缩短学制,充分挖掘和发挥少年儿童的潜力,着重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通才。

     我非常庆幸钱老的教育理念竟与我三十多年前的教育实践如此地吻合、默契,我终于在人生苦苦追求的道路上找到了知音,此前在看《发现母亲》一书时也曾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一位真正的知音王东华先生,王先生是当今中国在家教、早教、母教理论方面唯一称得上大师的人物,他在书中发表的家教、早教、母教理论还有立志、气概等理念,也正是我一生走过来的家教道路上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可见真的高山流水必然有知音,一点不假。

     在以往的艰难岁月中,我总是“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曾总结出两句被我列为家训的格言:

    

     莫随波逐流,在黄树林分岔处应选择人迹较少的一条。

     要敢为人先,成大事者最可贵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现在终于到了“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境界。看来当年内心无奈的悲凉经历恰如王东华先生写在《发现母亲》书上的一段感慨:

    “一千三百多年前,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几番献计不成,登蓟北楼流涕而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写作本书的几年中,我曾无数次体味到这种心中无奈的凄凉,我之所以坚持着写完这本书,是因为我坚信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即使这一天还要等上一千年”。

     强烈的共鸣使我热泪畅流,当时在书的眉批上写着:

“我非常同情作者所曾经经历过的无数次心中无奈的凄凉,我也非常赞赏作者有等待一千年的坚定的信心,但是,应该说人类很快就会认识到家教、早教的重要性,无须那么悲观。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早教、家教会促成人类繁荣昌盛的文化灿烂时代

到来,而社会的繁荣昌盛也会反过来促使家教和早教的风行”。

 

     任何一个伟大的真理开始时总是只在小数人的手里,并在疯狂的反对声中长大,现在我终于发现,三十多年来我单枪匹马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冲锋的时候,虽然四周没有同伴,但在看不到的地方有人与我们探索着同样的路,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到处有知音。一位著名的数学家、高斯的朋友伏尔夫刚克·波里埃曾经说过:

    “许多思想好像有自己的时代似的,在它的时间里,它们同时在不同的地方被发现着,仿佛像春天的紫罗兰在日光所照射的地方到处生长着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