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业是父亲》尚未出版之前已有很多家长询问博士之家的秘诀,以及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本书出版以后,更是引起成千上万读者的关注和热论。因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回复每一位读者的电子邮件,现将几个焦点问题拿出来与读者朋友们共勉,谢谢各位的理解与支持。
您为什么把教子作为自己的事业去追求?
一些父母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甚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长大后要为父母做什么等等。这就像是对待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都知道如果只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义务、自己谋生的职业,则往往重视的是付出就要回报,做了多少就要给我多少酬劳。而事业则不然,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重视的就不仅仅是回报,更多的应该是在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如果我们把做父母看做是我们终身的事业,那我们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所以今天我想强调的就是做父母是我们终身的事业。那样,我们的家庭教育就应该是一种享受。
教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的事情。
您培养出来的孩子个个优秀,是一般家庭所不能企及的,这种效果是否与您奉行“精英家教”理念有关?这种“精英家教”理念可复制性强吗,适用于所有的家庭吗?
我们强调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可能是你所说的精英教育,即反对平常心,是引导孩子追求崇高与伟大;反对顺其自然,是强调教育干预对孩子的影响。所谓的“精英教育”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三岁学数学、五岁读小学,频繁跳级、反对平常心等等,家教还需要家长本身有水平有精力去营造一个“精英教育”的家庭氛围。我的教育方法从实践上证明是成功的,至于是否适合所有的家庭,则与家长营造的家教氛围有关,与家长针对自己孩子个性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关。如果家长本身实在没有能力和精力来教育孩子,一定要有甄别地请一位气势恢弘的老师做为自己孩子的导师。
实际上,随着大学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家庭的“精英教育”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补给,它可以提升孩子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实现宏大的人生规模,对孩子一生的幸福增添有分量的砝码。
您本人最引以为豪的,正是那套在外人看来近乎“魔鬼”的家教模式,您认同媒体评价您为“人才魔术师”的说法吗?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的?
我们的孩子从来都没有在高压下被动地学习。相反地,他们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的,也正是由于这种愉悦的学习体验保障了他们持续旺盛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实现了一种自我激励式的自觉学习。
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必须花心思来营造。在我瑞安的老家,尽管居住条件有限,家里没有运动设施,我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张多功能乒乓球桌,撑起来是球桌,放下来就是张床。放学回来,兄妹六人常常围着这张桌子鏖战一番。我还在一间斗室精心设计了灯光舞场,让全家人在每个傍晚都可以沉浸于欢乐的海洋。另外,我还专门从外地买来独轮自行车,六个孩子都同时站立于独轮自行车的杂耍表演至今还让我惊心动魄。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放松了孩子们的筋骨,使得他们玩时玩的通透,学时就有了高度的效率。孩子们学习疲惫时,我还吹起悠扬的笛声让他们陶冶其中、乐在其中。在我的带领下,孩子们都学会了一两种乐器来点缀生活。
丰富的文体活动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积淀了多彩多姿的美好回忆,使得他们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从来更容易懂得如何去追求波澜壮阔的人生规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人生。
“人才魔术师”的称号是不妥当的。“人才魔术师”的称号忽略了我们为成功付出艰辛的过程,仅仅看到了结果。孰不知,我们是策划了几十年后才见成效的人才工程,牺牲了一些人们不愿牺牲或不敢牺牲的东西,做了一些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事情。
孩子逆反、不服从大人的管理,怎么办?
现在的父母聚在一起,总说自己的孩子难管,不听话。孰不知,孩子不听话是家长一手造成的。
作为父母,应经常问问自己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是否做到了?如果父母光说不做,对孩子的说教将是多么苍白!我们经常从孩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爸妈不准我打游戏,可他们自己却经常打游戏;爸妈要求我勤奋学习,可他们却经常打麻将;爸妈不准我们说脏话,可他们自己有时候又会说。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些质问,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大人,你还小。其实这样来为自己开脱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以为成为大人以后就什么都可以做了。当然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父母的不明白以身作则的道理,只是没有意识到这种以身作则应该是随时随地、持之以恒的。认为偶尔的行为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影响,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可能正是由于父母不可取的偶尔点滴日积月累而造成了孩子的不听话。
孩子年小幼稚,如同一张白纸,对父母的言行深信不疑。父母正确的言行会使孩子学到正确的处事方式;相反则会使孩子是非不分,甚至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是行为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这种养成是要通过行为来实现的。一方面,孩子会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确定他们的言与行是否一致;一方面则加以模仿,并在不断的模仿中形成道德标准。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再步入一个误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给孩子讲道理,进行说教。孰不知身教胜于言教,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用斗志去激发斗志,用气概去培养气概,用道德去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去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听说您在教育孩子的细节上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通过自制存折来有效地激励孩子的品行与学习,谈谈您是怎样具体操作的吧?
我们家经常在孩子中间开展各类的家庭知识竞赛、行为养成竞赛、学习竞赛。作为竞赛的激励,我自己制作了六张存折,上面记录着每个孩子每次表现的评价分。
评价分积累到年终,孩子就拿着存折到父母那里“提款”,相应的积分对应相应的现金。孩子们可以自由使用这笔现金,挑选喜爱的东西,而且觉得那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颇有自豪感。
当然,“存折游戏”有需要注意的两个原则。首先,存折上的数目不应该太大;其次,给孩子们记录在存折上的数字,可以有领先者,但绝对不要有失败者,绝对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现在有许多关于少年班早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报道,你肯定让自己的孩子提前上学的做法不是一种冒险?现在关于孩子过早进入少年班、不适应生活的负面新闻这么多,为什么你还要坚持鼓励把孩子送进少年班?
关于少年班问题,要正确看待现在少年班的负面新闻。我对中科大少年班的情况非常了解,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在少年班模式中被淘汰的学生毕竟只有寥寥几个人,个别不能代表全体,不能“以一眚掩大德”,绝大多数80年代少年班的学生今天都有着卓越的工作成就;而被淘汰的少年,基本上是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太差的原因造成的。少数媒体往往把很小的事情放大来增加民众的关注度,少年班负面的消息就是这样被用来哗众取宠了。
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早上学,就应该尽早实行早期教育,这里的早期教育的内容包括培养意志、品格、情感、智力等。如果早期教育做得好、做得全面,孩子以后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平坦,非但不是一种冒险,而是一种赢取未来成功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我的事业是父亲》中有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