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看《死亡诗社》聆听少数派的声音

(2015-04-10 18:43:24)
标签:

转载

分类: 杂谈

再看《死亡诗社》,一如10年前那样欣喜,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基汀老师还是那副幽默狡黠的表情,喜欢他诗人般淡淡的忧郁,和不经意中带出来的那一星半点儿的优越感,那是魅力男人的气质。有感,男人一旦修得睿智和有层次的激情,身上必然散发出神秘的气息,注定对身边的年轻人具有超凡的影响力。

 

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东部一座百年贵族预备学院威尔顿名校的高中生部。那时的美国教育还是男女分校的,基汀是一名新来的无名老师,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小卒男人与一群懵懂大男孩之间的游戏。

 

从第一堂课开始基汀就摆开了他屌丝逆袭的大攻势,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在威尔顿这所百年名校的四大信念:“恪守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背景下,用离经叛道来民粹(迎合)这帮年轻人的。他用轻松回应高压、用诙谐反衬严谨、用不拘一格挑衅循规蹈矩。在他第一时间惊艳亮相时他让学生们脑洞大开。瞧瞧,他出现了,他吹着口哨,两手插在裤兜里从教室的前门进来,他没有停下继续绕着课桌吹着口哨,眯缝着眼睛笑眯眯地浏览着每一个学生,然后从教室的后门溜了出去。

 

哈哈,这样的出场,毫无意外,与之前刻板沉闷的老师们的风格有着颠覆之惊愕,让学生们目瞪口呆了。然后孩子们看见他从门外探进头来朝自己诡秘地喊到:快呀,快跟船长一起出来呀!这是一道指令,也是一种诱惑,下面一定埋有神秘的机关,这对年轻人不要太具吸引力了吧?基汀瞬间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吸铁石。

 

很快年轻人聚在了这位自诩惠特曼船长的身边,把学生们放到他准备好的生命之船上也是基汀提前预谋好的:他们一起来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那里陈列着曾经在这座名校留下脚印的学长们的一张一张青春的照片。于是他开启了他的舵盘,展开了对年轻人的第一轮洗脑:他要孩子们用此刻去感知那些曾经跟自己一样年轻的脸、一样精力充沛的身体。他告诫学生们,今天照片里的生命已经消亡。听,用心灵去聆听死亡的声音,照片里的他们在说,站在这里的每一个你终将有一天也会停止呼吸、死亡和僵冷。他们在告诉我们,seize the day!正面理解,把握今天,让生命超凡脱俗。通俗一点,及时行乐吧孩子们。

 

那一刻,那些长期被压抑的学生们遭遇了平生第一次思考大碰撞,毋庸置疑,每一个都不同程度地被冲撞得昏头涨脑,或多或少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觉悟到让生命与众不同,勇敢地去品尝生活的滋味,眼下已经迫在眉睫。大有“花开应有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之紧迫和被点化的功效。

 

基汀就这样惊世骇俗地直指生命的真谛,毫不客气地在年轻人的心中引发了一场八级地震。我知道此时他很得意,小坏小坏地在心里为自己正开Party庆祝呢,基汀的第一场戏完美收官。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接下来,他利用古典文学老师的身份,借助诗歌的美妙一次撬开一点压在学生们头顶上那些顽固的天花板,让自由之光从缝隙里挤进来一丝半缕,洒在年轻人的身体上,渗透进他们的心灵里。

 

此刻,船长站在讲台的桌子上告诉学生们要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他鼓励每一个也站上来感受自己的感受;彼时,他召呼同学们离开课桌聚拢在自己身边,聆听他的心声:“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生存的基础,但是诗意、美、浪漫、爱才是我们活着的原因。”很多年后我还记得基汀的那句台词:“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绝望之中。”他亲自将垃圾桶端在每一个同学面前,那一场戏确实好看,剧本设计得天衣无缝激情澎湃:基汀一边让同学念“诗,什么是诗,如果用伊凡斯普利查博士的话说:诗可以用一个坐标图来表示,纵坐标是重要性,横坐标是完美度”。与此同时,他在黑板上写出那个评价诗歌是否伟大的标准公式:诗歌=横坐标的完美度×纵坐标的重要性之积。用面积来衡量诗的完美程度,把诗等同于坐标这样的死物来评判?确实让人不寒而栗,可见当时教育的僵化程度,于是他激动了:鬼扯,诗不是装水。他鼓励学生们撕掉书本上这刻板的评价,这样的书有不如没有,撕掉吧!在基汀的信仰里,感受诗就是感受生命,诗歌的魅力就是对生命的体验和诠释。他诡秘地问学生们,在这强有力的生命之戏继续演下去,你能贡献一篇诗歌吗?你的诗歌内容是什么?这些拷问直捣学生们的灵魂深处。

 

于是在基汀引导下,坠入爱河的诺克斯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心爱的女孩;自卑羞涩的托德在他的激励之下大声叫出内心的狂野,那一句“他看起来像个牙齿流汗的疯子”帮助托德走出了不能公众朗读的阴影;不敢违背父亲的尼克,为能表演戏剧献出了生命。为此,基汀付出了被请离(清理)出学校的代价。当然,电影永远会宣导正义必胜,自然会把基汀的付出回报给观众看,于是,在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在托德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用站到课桌上的方式,用包含多重情感的声音喊出“我的船长”,来目送基汀的离去。于是大家的心倍感欣慰:独立思考、勇敢尝试、活出自我的思想,已经冲破学院的传统束缚,根植于学生们的心灵。那一刻,同学们、基汀和我的双眼都闪动着泪花:基汀是真正的赢家,他可以无憾了。

 

《死亡诗社》于1990年获得62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成为美国经典的校园片之一,它所描述的那些展现年轻人的心被点燃的画面,真心感人。喜欢那场戏,参加死亡诗社的学生们身穿着黑色斗篷风衣手提着电棒,兴奋地穿行在夜色的树林中。画面里静谧的黑夜反射出雪盲色的大地,配上孩子们涌动的脚步朝观者跑来,场外的心不由得随着那一束束闪烁的光亮萌动起来。羡慕年轻人去山洞里践行死亡诗社的那份快乐。那些闪烁的光亮和涌动的脚步正是生命力的写照。

 

毫无疑问,基汀的思想是令人亢奋的,无论如何,用激情去激活沉睡的心灵是绝对值得投入的游戏。  

 

10年后当我再次观看《死亡诗社》,允许我除了以上的欣喜之外再多几分暇想?

其一,站在当时威尔顿学院那个角度,基汀无疑是个程咬金系统,他的出现给学院带来了麻烦;给学生们带来了不同的生命体验,也间接导致学业优异的尼克的自杀,或者可以把尼克的死直接理解成是自由思想“不能自由的生无如死”(不能演戏不如去死)过界的结果。那么对家长而言,基汀的出现让他们感知到现实的和潜在的危险。老实说是这么回事,试问,现实中有哪一位老师有勇气担待这样的后果?又有哪一位家长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呢?结论就出来了:捍卫秩序必须限制少数派的声音。

 

其二,站在今天的角度,恐怕正是有基汀这样的少数派以失去身份和尊严来唤醒年轻人的心灵、换取学院的觉醒,以鹤立独行的言行引发社会的另类思考为代价,才带来了小至学院的自我革新,大至社会的变革进步。毋容置疑,不断推进文明进程正是基汀这样的少数派存在的价值,所以,发展需要聆听少数派的声音。

 

其三,那么少数派与多数派这对玩家是如何伴生相克、各显神通斗戏法的呢?

 

从孔子周游列国无果,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差不多,儒家思想由此开启了中国的文明进程;从公元一世纪罗马政府对基督教实施残酷的镇压和迫害,到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病中接受基督教洗礼,可以说,基督教由此开启了西方的文明进程。社会进程一直在追求最高的性价比,总是在做最优的选择。统治秩序者不是不考量少数派的利益,这里有一个前提,前提是在保障多数派的既得利益、甚至还有更高的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基础之上的权衡。这是一个零和博弈的关系。在少数派和多数派之间历史一直都在寻找平衡点。历史是这样变戏法的:一旦少数派的声音是符合趋势的,只要少数派死磕下去不怕牺牲,在合适的时候,少数派一定会变身成多数派,然后又会出现新的少数派…。历史的车轮是这般一步一步滚动往前的。《死亡诗社》是历史的和谐声部和不和谐声部撞击的缩影,是保守与挑战交锋的篇章。歌德说得很对,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窃喜的是,从故事的年代1959年算来,那是二战后14年的美国校园生活,仍然是那般的禁锢和严防把守,可见他们今天示于我们的民主也非悠久的传统,也就几十年的光阴罢了,可以预见我们的民主也许说来也就来了,说不定就在明天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