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撒与粪土——厕所别论之一

(2007-06-16 19:01:19)
标签:

不亦乐乎

分类: 小言不惭
 摘要:农耕文明让我们视粪土为金钱    

   拉撒与粪土——厕所别论之一
    国人重吃喝不重拉撒,重进口不重出口,“吃文化”四海闻名,“拉恶名”遗臭他乡,这似乎是铁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找不到地方撒尿”,是最初对中国旅游的生动总结。

    概括起来,让老外记忆深刻的突出特点有三:一,味道之强劲动力,每个毛孔都无路可逃,充分吸收浓缩之“精华”;二,视觉之完全刺激,排泄物堆积如小山会直抵你的PP,蚊蝇飞舞蛆虫翻滚,使你领略另一番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三,共用时之坦诚相见,不论男厕女厕,几乎一字排开没有遮挡。据称不少男老外内急,急猴猴把家伙亮出来时,毕竟当时老外也是风景,旁边难免会备加关注,探头探脑,竟让不少老外脸红心跳,把家伙收起来就跑,那泡尿硬生生憋回去,“珍藏”在膀胱深处,几近涨破之能事。国人不解,又是不娘们,老外真见外,看一看会咋地?

    网上曾读到一篇《皇家厕所揭密》的文章,引用《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宫厕的简陋。而清朝“老佛爷”慈禧太后使用的“如意桶”,“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就可算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皇家大体不过如此,百姓更是没什么讲究。

    不过,说国人不重视拉撒,并不完全准确。也许换个说法更成立,我们重视拉撒的结果,只是忽视了拉撒的过程,更不会有拉撒的仪式。不是常言道,猪多、粪多、粮食多,人多、粪多、粮食也多。所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屎尿都要带回家”。贤人志士让我们视金钱为粪土,农耕文明又让我们视粪土为金钱。视金钱为粪土的贤人志士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视粪土为金钱的“肥水意识”却根深蒂固,在国人内心深处难以割舍。虽然,农家肥如今越用越少了,化肥、复合肥彻底改变着农耕的秩序。在乡间,大概再也看不到身背篓子,边走边拾粪的农家的美丽身影了。

    哦,中国旅游不再是白天光看庙了,晚上夜生活也灯红酒绿了,拉撒的地方越来好了,甚至香水气扑面了。然而,“老古董”们还是大有人在。有的仁兄用不惯马桶,每次都要像杂技演员那样蹲在上面,理由是那样使不出力气。一次结伴驱车到乡野郊游,在田间挤进农家草屋方便,某仁兄哗哩哗哩后大呼痛快:“还是这个味,正宗!”

    我们这些“农民”,呵呵。

                          2007-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