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论邹老师议题:不能谈人力资源管理,只能谈人力资源服务
当人在社会中的存在首先被界定为一种资源之后,那么余下的问题就是,也只能是,如何以对待资源的视角去对待人。
如果这种资源在当下不存在稀缺性,如阳光与空气一般充盈,也就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管理者”只需维持基本的人力流动,一旦出现人力短缺,就打开闸门,门外高密度的人力自然就会涌入门内,哪怕进入这扇门意味着每日12小时工作,工资低于法定最低标准,薪水月月被克扣,工伤后被扫地出门。
如果这种资源在当下是稀缺的,那么“管理者”下一步考虑的标准就是资源的价值性。价值评估无非是投入和产出两块。以邹老师为例,您天资过人,是父母之赐;您事业有成,是个人努力、恩师教诲、还有美国纳税人的贡献;您在北大授课,所领薪俸较世界银行不知低多少倍,但毕竟也是中国纳税人的血汗。所以,于您的情况而言,“管理者”不费分毫投入,就长期获得和占用了您这件资源,因此,您虽属稀缺之实,难证稀缺之名。若能取之尽锱铢,何惧用之如泥沙。两千年前秦人的心态不也是当今“管理者”的写照么?
再看产出。您固然为国家和人民不计名利地做事,但您的投入不能为“管理者”带来正向产出。相反,由于您这件资源的独特性,尤是专爱直舒胸臆的性格,已经给“管理者”带来了损失。请问,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要求“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保留您呢?同样,又如何能够要求“管理者”违反“管理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服务于您呢?
因此,只要人首先被当作一项资源,而不是一个人,那么争论人力资源管理或是人力资源服务恐怕只是一个伪命题,无论这个人是一个在血汗工厂打工糊口的青年,还是一个满腹豪情的理想主义学者。如果一定要谈论人力资源管理或是人力资源服务,那么只有先通过制度安排,使“管理者”的利益取向和公益一致,那么“管理者”在考虑投入产出时,就要计算中国纳税人为您投入了多少,而您又为中国贡献了多少的问题,其结果可能是“管理者”认识到了您作为资源的价值,而尽可能地提供服务与方便,以增加您未来的产出。
不过,即使如此,这仍是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而非人力资源服务,区别仅是“管理者”判断价值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了个案结果的变化。但是,这种结果的变化只是个案。对于一个在血汗工厂打工糊口的青年来说,无论评估的标准如何变化,只要这一标准基于的是利益而非人性,只要他首先是被看作一件资源(无论稀缺与否,价值高低)而不是一个人,那么,结果永远是相同的。而这种结果,才是当前中国上演得最多的活报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