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本大变脸是在寻找公众认可的底线

(2010-09-09 08:40:30)
标签:

课本

大撤退

底线

公众

鲁迅

教育

文化

分类: 随笔
    孔雀飞走了,鲁迅撤退了,花和尚不再打镇关西了……,语文课本的大换血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抛开教育改革之类的老话题,课本以旧换新、与时俱进原是稀松平平常的事情,之所以引来许多口水,表面看是互联网时代的感情渲泄,更深层次的则是话语权之争。
    鲁迅大撤退,谁在大进军?这才是人们关心的。
    虽然大多数人勉强统一在课本改革势在必行的大旗下,但在怎么改的问题上分歧仍旧。最大的分歧莫过于经典作品的定义。很多人本能的认同这样的结论: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代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悖论,永恒的是思想和情怀,而不是作品本身。
    李白有诗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王渔洋也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这个让李白自惭的人就是南北朝的谢朓,说到诗歌的成就,谢朓在当时也算得上大家,但如今还有几人了解?与李白相比更是萤火之光,可见欣赏和品位是在不断改变的。再如狄更斯、罗曼罗兰、马克吐温、雨果,这些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腕,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是世界名著丛书或选辑里的常客,可是随着潮流的变迁,照样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现在的人们更乐于尝试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甚至是塞林格、村上春树、詹姆斯沃勒,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谁说得清。
    课文的作用和使命决定了它不能跑在时代前面,但也不能昧于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讲,变脸是必须的,更是大势所趋,从鲁迅到梁实秋,从郁达夫到徐志摩,从丁玲到张爱玲,从高玉宝、赵树理到余华、余秋雨,甚至韩寒、郭敬明,都不过是时间问题,所谓的撤退其实提供了一个证明的机会:真正的经典不必依靠课本,也能保持它在文化中的强势存在。
    课本之争最可怕的误区在于语文无用论,最典型的说法是用不上,这或许有道理,无论CBD的白领还是身处一线的产业大军,不仅离子曰诗云的田园之乐越来越远,就是鲁迅的愤激、抗争和不屈,也已经引不起多少共鸣,说到学以致用的职场生存术,十篇“纪念刘和珍君”大概也抵不上一本《杜拉拉升职记》更有现实指导意义,这是每个人感同身受并正在无限放大的可怕现实。
    对教育部门来说,在过度实用主义和怀旧保守主义之间保持课本的平衡,是一种危险而有益的尝试,对公众来说,与其为鲁迅大撤退鸣不平,不如期待21世纪新经典的诞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