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真有治国安邦之才吗?
(2010-08-06 08:34:49)
我们打小就受这样的教育,李白有治国安邦之能,却因皇帝老儿是非不分,以致怀才不遇,事实果真如此吗?
那个时代,吟词作赋不过雕虫小技,一个人不管文名多高,如何受人崇拜,总是期待着三顾茅庐之类的“艳遇”。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认知。
李白自恃才高,难免盛气凌人,平生所好又是纵横之术,太平盛世派不上用场,稍不得志就嚷嚷泛舟五湖,这路性格官场上当然吃不开。说到底,并不是从政的材料,长安三年,落了个赐金放还。李白呢?表面上接受现实,去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逍遥日子,骨子里什么都没变,他仍把自己当成再世诸葛亮。
既然如此,谁是刘备呢?唐玄宗不可能,太子李亨也不可能,他有李泌这样的高人尚不能用,至于安禄山、史思明之流当然更不在话下了。
所以,李白最后选择了李璘,一个面目可憎、野心勃勃的藩王,原因只有一个,李白已经55岁,再不能等待,何况李璘“三顾茅庐”的热情感染了他。李白决定抓住最后一次成为诸葛亮的机会。
唐玄宗有30个儿子,李璘受封永王,并不出众,据说因为长得丑陋,都不敢见人,所以当哥哥的太子李亨也不猜忌,让他当了荆州大都督,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没想到乱世中,李璘倒滋长了雄心壮志。
公元756年,李璘在江陵招募了几万士兵,准备水陆并进,直扑广陵,准备夺取东南半壁江山,实现武装割据。
李白究竟在哪里投了李璘,至今还是个迷,有说是在安徽当涂,也有人说是在江西庐山,反正他收到了李璘的正式聘书,而且是连续三次,虽说李璘没有亲自上门,但也够有面子了。
这当然是个机会,可能攀龙附凤,风云际会,也可能把一生资本输光,李白决定赌一把。
事后来看,李白的政治眼光真的不怎么样。
那时唐肃宗正在北方领导平叛战争,民众期盼一个团结巩固的政府,像李璘这样搞分裂、搞割据,不得人心,这是明摆着的。李白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才能,诸葛一生唯谨慎,李白的出山却相当高调,他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充满了自吹自擂。
“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自比淝水之战时的谢安,谈笑中就要让强虏灰飞烟灭,派头着实不小。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不但扫平叛军不在话下,就连收复长安都是指顾间事了。
诗里写得明白,行动却不明白,李白曾有一言一策,帮助李璘成事吗?没有,这个真没有,除了十一首东巡歌,我们没有看到诗仙运筹帷幄的情景。
按当时的情况,李璘如果率众北上,既可博勤王的美名,又可挟天子以令诸侯,非要东取金陵,如何服人?这一点连李璘的将领季广琛都看出来了,李白却看不出来。所谓顺流而下,势如破竹,这些书本上的道理害人不浅。
有人给李白开脱,说他不知道李璘有野心,这有点可笑了,李白连自己的老大想干什么都不知道,匆匆出山岂非儿戏?
智囊如此,李璘当然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这场变乱说明一个问题!
李白既不是纵横捭阖的苏秦张仪,也不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他只是世人眼中那个不谙世故的“谪仙”。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