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企业看衰世界杯商机

(2010-06-22 13:42:44)
标签:

奥运

哈啤

阿迪达斯

中国企业

英利

分类: 体育

     在晨昏颠倒的世界杯狂热中,中国企业却表现得异常冷静,高调亮相的居然是两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哈尔滨啤酒和英利能源,让人大跌眼镜。
  哈啤在中国啤酒厂商中排名第五,与燕京、青岛等同行相比,算不上一线品牌,但它有两个光环:一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制造商,二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
  只靠这两个光环还不足以换来世界杯官方赞助商的光鲜,据说,哈啤的自信来自母公司美国的AB集团,该集团旗下拥有百威等知名品牌,而AB与比利时的英博公司合并后组建的百威英博成了世界头号啤酒巨头。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百威英博正在刻意强化哈啤品牌,但对于连国内还没站稳就急于走向世界的哈啤来说,这个推广战略还是让人看不懂。

 

http://s6/middle/4d6e0187t89981469ad15&690

哈尔滨啤酒高调亮相,是不是冤大头只有自己知道


  英利的情况更为古怪,它的主营业务是绿色能源,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频繁出台的环保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显然让英利变得信心满满。
  据说英利为取得世界杯官方赞助商资格豪掷了8000万美元,英利自己宣称赞助费只是营业收入的2%至3%,这样算来,英利的实际投入大概在1.4-2.1亿人民币之间。
    虽然比传说的8000万美元少了很多,但对于2009年还亏损4.6亿的英利来说,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专卖看起来仍然不可思议。

 

http://s10/middle/4d6e0187t899803d597d9&690

 连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国际名牌英利突兀现身南非赛场
 

    结果很尴尬,广告牌上突兀的中国英利四个方块字让人措不着头脑,中外人士全都一头雾水,唯一受益的是百度,英利一词的检索量飙升了425%。
    说来说去,人们奇怪的不是两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取得赞助商资格,而是为什么真正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却对世界杯商机不屑一顾。
    大多数中国企业看不上世界杯,不管你愿意与否,这是事实。
    赞助费太贵?扯蛋!三四千万美元的赞助费,有太多企业掏得起,更不用说那些垄断的国企巨头了,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投放与产出不成正比。
    中国企业学聪明了,先知先觉者已经从赞助商和标王的冲动中清醒过来。
    以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为例,官方赞助费为3700万美元,跻身其中者包括阿迪达斯、麦当劳、索尼、现代汽车、可口可乐、飞利浦、富士、吉列等,但据统计,这些品牌在国内电视的平均每日曝光率只有阿迪达斯达到1次,其它几乎没有。
    而阿迪达斯在北京奥运会上被李宁恶搞的情景人们仍然记忆犹新,那一次,阿迪达斯为取得官方赞助商资格豪掷了8000万美元,而在鸟巢点火的却是李宁,更不用说,CCTV的主播们整天穿着李宁服装在电视机前晃来晃去。
    对于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索尼、富士、吉列、麦当劳这些企业来说,营销推广都是世界性的,成本虽然很高,摊入全球营收中仍可接受。
    中国企业正好相反,大部分市场在国内,在世界杯赛场上一掷千万的亮相并无意义,对已经在国内市场领先的企业来说更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世界杯这种单一赛事在广告渗透率上也无法与奥运会这样的综合性赛事相比,真正能够获益的只有快速消费品行业,而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国恰恰没有世界级品牌。
    哈啤想打破这个传统,现在看来,八成是杯具。
    原因很简单,而且是李宁在北京奥运会时玩过的老把戏。
    在央视上,哈啤与燕京等竞争对手的广告同时播放,没有先后,也没有主次,甚至燕京广告也是主打足球,哈啤多出的只是一句话:2010年南非世界杯官主赞助商,一句话值三四千万,太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