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走村记-楠溪江(中游:下园 溪南 岩头 芙蓉 苍坡 )

标签:
古村记忆年度楠溪江 |
分类: 行摄小结 |




一、温州永嘉楠溪江下园村
下园村是芙蓉峰麓最幽寂寥落的村庄,却是个真正的千年古村。《下园瞿氏宗谱》记载:晚唐时,黄巢乱,宁波刺史瞿时媚避乱来此,鉴于天险奇峰,旷洞清幽,乃定居。始建于晚唐的下园村古称锦园,是整个楠溪江建村最早的古村落之一。下园是离芙蓉峰最近的古村。锦园瞿氏宗族在开发芙蓉和发展宗教活动作出重要的贡献。五代时,锦园瞿从裕,字之契,号高隐。博览群书,尚义轻财。和方士朱元化游于芙蓉岩上,览胜诸峰,至岩洞休憩,见其风景幽雅,相谋开辟芙蓉山中洞,建立佛堂,设立世尊普贤塑像,结伴在此修道。

1、在村口可见芙蓉三岩,下园是最接近三岩的古村。

2、下园村村外溪上的三官庙,有小乱石拱桥连接。





3、下园村的寨门与洗涤中心。


4、下园村瞿家宗祠。

5、下园村饮马石槽。

6、下园村元代井圈。
二、温州永嘉楠溪江溪南村
溪南村坐落岩头镇南面,位于楠溪江中游,沿江有竹林230亩,樟树林30亩,枫杨林90亩,景色清幽宜人。溪南村有一条小溪东西向横贯村庄,名唤作玉川,有名唤五房桥的三孔石梁桥南北向横跨玉川,阴刻有“元丰七年甲子十月……”十四个字。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溪南村也是芙蓉三岩下的古村。三、温州永嘉楠溪江岩头村
岩头村因村处于芙蓉三岩之间,故名岩头。位于楠溪江中游西侧平原上,是永嘉县中心地带,始建于初唐,宋末元初,金家始祖金安福(1250---1318)迁至此地。岩头是楠溪江一等一的大村,现在包含四个行政村,7087人口。明世宗嘉靖年间,岩头村由八世祖金永朴主持,进行全面规划,主要内容包括选址、水系、布局、防御系统等。该村规划所建的的水渠系统和公共建设,一直到今天,依然为村民所用,可见其规划建设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其科学性合理性不言而喻;而丽水湖塔湖庙至今保护完好,是最优美的公共园林。岩头是楠溪江中游最大的村落,也是江西岸唯一有商店的村落,沿着水边街东是一溜的店铺,店面前搭出廊棚,覆盖了整条街,沿着水边是一色的美人靠。美人靠外,一带长湖,名唤丽水湖,这街也就叫做丽水街了。四、温州永嘉楠溪江芙蓉村
芙蓉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始祖陈拱从瑞安长桥迁来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为村名。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处,明代大宅遗址5处,大小宗祠共 18 座。芙蓉村为单一陈姓村落。现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墙,长2000余米,高2米,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芙蓉村是以“七星八斗”来布局的。星,是指道路交汇处的方形平台;斗,是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是“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七星呈翼轸形分布,八斗为八卦形分布。道路与水系交叉纵横,成为完整的体系。五、温州永嘉楠溪江苍坡村
苍坡原名“苍墩”,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岑,号苍墩,从福建长溪迁至,入赘成一世主,遂以其号为村名。后代避宋光宗赵惇(墩、惇同音)讳而易今名。村里的整个建筑布局为第九世李净堂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以及“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想进行布局的,苍坡在村落的建筑布局上的独到之处是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因此苍坡村又叫文房四宝村。村子的西面有一座笔架山,在面对笔架山的地方,村里用方砖和条石铺成一条长街,称为笔街。用来防火克火的东西两个大水池,称为砚池。在东西水池的旁边,有一块形状酷似墨方的条石,在条石的一头还削凿成磨过的样子。整个村子用鹅卵石,按正方形围筑,寨墙有一人左右之高。寨墙内建筑布局整齐严谨,民居屋脊层次分明而错落有致,宛如一张铺展开来写过字的一张大纸。苍坡村南寨墙上有一座望兄亭,与南边方岙村的送弟阁遥遥相对,这里还流传着李氏苍坡村七世祖李嘉木、李秋山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话。望兄亭与西侧的仁济庙、大宗祠、车门一起组成苍坡村重要的公共中心,并和寨墙上那铁臂虬枝,浓荫如盖的古柏构成了一段村落立面活泼灵动的轮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