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走村记-楠溪江(小源下:荆州 邵园 黄岗 碧莲)

标签:
古村记忆年度楠溪江 |
分类: 行摄小结 |




一、温州永嘉楠溪江白泉村
白泉村依山而筑,前临小楠溪,视野开阔,为陈姓聚居之地,包含三个村银泉村、玉泉村、白泉村旧时分别成为岭下村、后村、前村。据村中族谱记载,村子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6),至今已930余年,子孙历20于世。北宋神宗年间,大理寺评事陈灏退仕归隐,看见此地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其山环抱而四合,“东连陶公洞幽深,西接百丈瀑如帘,南面琴山钟秀气,北有白水起文波”,是耕读养身的好地方,于是携家眷在此定居,后繁衍成一大族。始祖陈灏建村之时,发现村山脚下有一眼从白石穴里流出的泉水清冽甘甜,解暑消乏,可供村人日用,于是稍加修葺成一“白泉井”,并因井名村,将村子取名为“白泉”。村内以前有七个水塘与水井,即可供村民饮水灌溉,也作为洗涤养鱼之用,还起到消防、美化村落小气候的作用。村中陈氏大宗祠也是全国文保单位楠溪江宗祠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
1、玉泉村的陈氏大宗祠。
2、玉泉村带我们参观的老人
3、玉泉村三官亭藻井。
4、玉泉村鹅卵石墙体的民居。
二、温州永嘉楠溪江荆州村
荆州村在小楠溪江南岸,跟白泉村隔溪斜对相望。荆州村对岸就是十二峰和百丈瀑,一群峰峦如柱石一般拔地而起,峰峰相挤,错落有致,环列在一座饭甑形的半圆的山上,奇峰怪石,各有所似,形象逼真。荆州村外景色迷人,三面环水,小楠溪江两岸是密密的板栗林,荆州村隐于板栗林海中。因地处三面环水的小楠溪沙洲上,古时洲滩荆棘丛生,古名荆州。村前洲地盛植板栗。唐朝时荆州板栗就曾为贡品,荆州的板栗远近闻名,是永嘉特产之一,独特的地理气候,成就了荆州板栗的独一性,是中国第28个自然长寿之乡。行走在村内鹅卵石巷子里,发现几乎每一栋房子间都有板栗树。荆州太阴宫壁画是省级文保单位。
1、荆州桥上眺望楠溪江。
2、荆州村寨墙寨门及古树风水林。
3、荆州村村口永乐亭。
4、荆州村外山坡上的太阴宫。
5、荆州太阴宫壁画。
三、温州永嘉楠溪江邵园村
邵园毗邻荆州都位于小楠溪江南岸。邵园村是一个大村,有1180多年建村历史,现有2300多人口。俯视邵园村像个大帆船,村前是一片宽阔的滩林,长约2公里,村与滩林间有一条长100余米的石坝,古时是小楠溪流域昆阳至碧莲的交通要道,坝有茶亭的遗迹。邵园属于永嘉韶川邵氏一脉,唐朝邵氏,始迁祖邵宏明,原居闽福清,于唐大中十年任温州别驾,卒于任。后其子孙迁居永嘉场(今永强)和永嘉邵川(今邵园)等地。邵园历史上出过几名进士,还有人当过江西道台。村头的‘官吏厅’据说从前要‘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能仁寺和邵氏宗庙也是经过赐封的。邵氏大宗祠,与其他大宗祠不同,大宗祠上面挂着“邵氏宗庙”的匾额,据《邵氏宗谱》记载,始建于南宋绍熙五年,后历经明正德、嘉靖和清光绪的大修。2013年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
1、邵园村邵氏家庙
2、邵园村的民居。
3、邵园桥上眺望楠溪江
四、温州永嘉楠溪江黄岗村
黄岗村在邵园斜对的北岸,村中有王氏大宗祠,是省级文保宗祠群的组成部分,但没有选入全国文保。祠堂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最显眼的是祠堂所有的木头都被漆成了黑色,祠堂正厅中央有“墨池遗范”的匾额,王氏以王羲之为先祖。
五、温州永嘉楠溪江碧莲村
碧莲的得名,根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位于城北四十五都,有延天台,望碧峰,龙头岩,独秀峰,并起如莲花状,故名碧莲。”碧莲刘氏一世祖刘议,是刘基的先曾祖辈。明朝洪武己酉年夏,刘基来此拜竭祖庙,欣视溪水碧清,莲山草木葱茏,遂赐村名为碧莲。碧莲原是碧莲区公所驻地。碧莲地势起伏较大,四面山地丘陵围绕,镇区紧邻小楠溪江的成小盆地,出产的早香柚很出名。碧莲自古以来就以商业繁华著称。制陶业、医药业(正骨伤科)、饭店旅馆业、南杂北货远近闻名。永嘉郡祠原是碧莲上村的刘氏大宗祠,始建于元至正丁未春(1367年)。比文成南田的刘基庙要早了90年。明太祖朱元璋为表彰刘基的功勋,敕封刘基上三代宗祠为“永嘉郡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