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篇小说连载-《我的北方》3

标签:
东北黑龙江农场生活我的北方原创知青生活文化 |
分类: 我的北方 |
喜爱这部小说的朋友,欢迎在线阅读连载《我的北方》
上卷 童年北方
2 农场布局结构
可能没有经历过北方农场生活的人,很难勾勒出北方农场是怎样一番农耕火种的景象。
那是一种半社会化,半自由耕种的松散组织。农场有公有农耕田,占农村全部土地面积的80%以上。由农场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开发耕耘,实现了大部分机械化作业,少部分人工的管理模式;农场每户居民还有自留地,自由耕种,自给自足。少量象征缴纳种子费就可自由耕种。
一般场部的区域构成,分农垦作业区,生活服务区、机修作业区、学校生活区、行政办公区、粮食处理区等。我们场部场部所在地布局呈长方形,东西走向,西部为中小学教育区,向东依次为:文化体育活动区,生活服务区,场部办公楼、居民住宅区,粮豆处理、仓储中心区,现代化农机设备库存维修区等。农垦作业区的工作比较乏味辛苦,要操作拖拉机和各种机械;生活服务区一般是优渥差事,主管生活副食品分配,家属一般在影院、供销社等清闲的工作;我妈妈在支边后一直不希望自己的青春就在农耕田地里葬送,努力多年考虑了师范,进修几年后,当上了当时还很少有的英文老师,并且教学出色,在当地还很有声望。不少家长送孩子来补习。那是也不流行收什么补习费。都是自愿,答谢的方式多半也是家里自留地自产的农产品,今儿个来补习的张三带几个西红柿,明儿个隔壁班上的李四家妈带个大西瓜什么的,有时候妈妈还死活不收,被我和弟弟偷偷收下米西了。父亲先前是在机修厂工作,当了多年机修工程师后,他也想让生活过得有质量些,向妈妈靠拢看齐,那时候做老师是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他后来也在师范进修,随后在场的技校当了工程教师(现在看来,应该是技术大专院校啦)。我记得当时父母的工作似乎都很清闲,每天最多工作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很多人留着时间在自留地的劳作。当时场部的整个的生活氛围也很悠闲,没有那么多的竞争和生存压力的概念。到秋冬时场里蓄养的猪羊、收获的农作品,统一宰杀,按需分配。生活地似乎比现时还富足呢。
再具体到家庭结构。每户居民的宅院是三进三出的模式,中间是大房,左右各有两间搭肩的别屋,中间过道是生火炉子的厅廊,也是厨房;是冬天整个屋子最温暖飘香的地方;炉子有管道通向两边屋子的炕,冬天自然整个屋子都暖和了。大屋前方一般都挖有地窖。有些家人懒的挖,自然在外面用栅栏圈一块区域,冬天菜自然也可冰冻保鲜。
在三坐落的房子前后,一般都有两个大院,前院儿一般对方生活用品,自行车、摩托车啊,晾晒菜干的石板啊,晾晒衣物、堆积木材的地方等。有些富裕的家庭,房子结构更是复杂,在前院之前还自行搭建了砖砌屋子,堆放存储冬日燃烧的木材、煤球、肉食、酸菜缸、玉米缸等。后院一般栽种些果子树,比如苹果树、沙果、杏子树、向日葵等。在前院的门牌前面,会有个统一面积的大大的菜园子,一般各家春秋食用的主要蔬菜瓜果都自行栽种。一般常用的蔬菜有西红柿、马铃薯、豆角、茄子,白菜、大葱,萝卜,西葫芦菜等等。我妈妈爱种花,她把菜园子四分之一面积拿来种花儿了,为此爸爸没少跟她争执。
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房产、产权的概念,各家居住的、生活区的面积,也是出奇的大,几乎在屋子里怎么折腾都够。记得家里刚买第一台电视时,专门在前院搭建了个电视屋,支了个大天线,左邻右舍、爸爸的学生都到家里来看,刚流行看动画片花仙子的时候,到点儿家里可是堆满黑压压的人头。我和弟弟自然排排坐到最前头。
要回忆小时候最皮的劣迹之一,可能比较严重的词就是“上房揭瓦”啦。没错,在我率领下,我们这些野孩子,还有我弟弟不幸也被我拉扯了进去,经常到“仇家”(就是因芝麻绿豆子的小事接下梁子的)房上掀瓦片,一般每家后院园子里都在房檐旁搭个梯子,方便在屋檐晾晒东西。着梯子就是我们现场的干坏事复仇的通道。春天的时候还好,冬天的时候瓦风大了,整个屋子凉气渗了进来可是不得了。有时候我不要亲自现身。“下属”代替来出马。时候抓不到先行,死不承认。整个小时候,不知哪里来那么多无穷的体力精力,天天野欢了去。也是妈妈最愁苦的地方,唉,这丫头这么野,将来可怎么折腾得了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