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鸿影片痕—西藏尼泊尔游游荡荡》--乞讨的民族

(2007-06-12 01:41:09)
标签:

西藏

游记

旅游

拉萨

分类: 西藏尼泊尔游荡
 

《乞讨的民族》

 

在西藏、在尼泊尔。随处可见乞讨的当地人。

 

由诵经的信徒转身为乞讨的行者,瞬间转换,令人错愕。前一秒钟还感动于其朝圣磕拜的虔诚,下一秒其转身深受向人乞怜的神情和如此放低的姿态,如此之娴熟,常常令我不知如何反应。

 

磕长头的乞者,我多半会有所反馈,处于对其经年累月朝拜信念、坚持的尊重和敬佩;而沿街或寺庙附近游人必经路上踩点的乞者,就是我骨子里非常反感的了。不是说不相信他们生活的困迫,而是他们专门围着游人用各种技巧,甚至多国语言向其乞怜、不屈不饶,韧性十足,将乞讨作为谋生的主要谋生方式,实在是令人头疼,也恨其不争。此时,我多半会作个毫无反应的哑巴路人。有时跟他们玩绕路的游戏,看谁绕得过谁。

 

曾与不少藏人或长期居住当地的汉人们探讨这个话题。藏传佛教中,乞讨本身不仅不是可耻的行为,反而是修行过程中重要的生存方式。朝拜、修行成为生活的唯一中心。无时、无暇经营自己的生活,一切皆称为修行之外的附属品。当生存、经济困扰了修行时,乞讨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有人说,藏传佛教,令男人出家,令藏民无心经营生计,令乞讨成为民族的天性,是整个藏族发展缓慢及形成整个民族惰性的最主要原因。此种观点,我不置可否。我是个俗人,每见那些乞求的、空洞的、甚至无望的眼神,总是不忍,也很生气。道理是明白,可总不情愿做个大方的施舍者,总觉是下意识在纵容这样的惰性。其实,我又能改变什么呢,不过是个吝啬的路人。

 

而在尼泊尔,乞讨多半是穷困家里的孩子,或苦行僧们。他们多半微笑向你示意,“NAMASTA”,“请给点奶粉钱(POWDER MONEY),给点吃饭钱(MOUTH MONEY)”。有时根据游人打扮来判断国籍,多时会与我讲日文。游人拒绝时,也不会过于纠缠,跟随三两步便自然停止。这也许是游客聚集的穷困之地的普遍现象吧。

 

可以理解。我尽量学会宽容看待这一切。

 

乞讨的民族啊。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神。空洞、讨好的神情下面,拥有怎样的内心?也许,同样蕴含着高贵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算是生活所迫而选择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依然需要莫大的勇气来承载对未来,对责任,对生活的信念和坚持。

 

没有谁,生来便甘愿如此。

 

我们路过,或给与,或走开。但,请予以尊重,不要轻言判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