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诗豪李冶《文摘报》
(2022-11-08 17:17:06)
标签: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心云并在有无间 |
分类: 美女才女淑女 |
"女中诗豪"李冶
胡弦
中晚唐,李冶(字季兰)是跟薛涛、鱼玄机齐名的才女。《唐才子传》说她“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李诗成就很高,刘长卿称她为“女中诗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亦盛赞其诗“形器既雄,诗意亦荡”。陆昶《历朝名媛诗词》称其“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出女人手”。
李冶十一岁时,家里人把她送进剡中玉真观中做道士,指望借助青灯黄卷收收她的性子。唐朝的道观那么特别,做女道士,等于把她送进了娱乐圈。李是在剡中玉真观中做女道士时改名李季兰的。
剡中,绿水青山,风景绝佳,是许多文人雅士心向往之的优游之地,比如大诗人李白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后来在那首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又说“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也梦到这个好地方。中原遇到战祸,潺潺剡溪两岸,成了许多人躲避乱世的安逸之地,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安史之乱中,文士朱放就前来结庐避祸,他先隐东山,再隐剡溪,一住七年,如在国都长安,他们的爱情故事可能早就传遍坊间了。但这里是偏远的浙东,况且狼烟烽火,天下大乱,还有谁再去关注那些风花雪月的事?
李季兰有《寄朱放》一诗:“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郁郁山水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的痴情,其恋至深。诗中“山高湖又阔”中的“湖”,有人说是太湖,说明她和朱放的爱情地图不仅仅局限在剡溪,优游唱和,遍布山水。
李季兰是痴情的,朱却不是,安史之乱结束,他出仕江西,一别永隔。朱放赴江西后,李季兰大约做过很长时间的等待,她的一首《偶居》很能反映这时的心态:“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相思甚为凄苦。
李季兰的恋爱,许多人认为最轰轰烈烈的一段,是同“茶圣”陆羽。这可能只是一个错觉,因陆羽本身也是名人,在文化史上的地位甚至比李季兰更高,名人与名人的绯闻更容易受到关注。但真爱是不讲名气的,它执拗,没道理,往往让人大跌眼镜。比如我读李季兰的诗,隐约感觉到,她最爱的男人很可能不是陆羽,而是一个叫阎伯钧的人。
阎伯钧何许人也?没有李季兰,他肯定早已消失在茫茫历史烟云中了。即便在唐朝众多的官员士子中,他大概也只能算个无名小卒。但他好交游,与当时的许多名士有来往,比如李季兰的另一位绯闻男友高僧皎然,就有写给阎的诗。从诗的题目看,有“答”,有“和”,有“留别”。既有和诗,说明阎也是写诗的,大约是写得不好吧,没什么作品流传下来。阎虽诗才一般,综合魅力指数大概不低,不然不会令一代才女李季兰为之神魂颠倒。
南方民间有传说,陆羽小时候曾寄居在李季兰的家里,两人是同学,数十年后他们再次相逢,成为恋人。这个传说不知是否靠得住。李陆恋中,李季兰已不再像李阎恋时那么痴心。她或者还是真心的,但已不再深陷其中。从前的真诚付出和伤痛,已让她从小妻子的角色中摆脱了出来,更放纵,也更潇洒,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了。
中年以后的美艳道姑李季兰,一面是诗写得越来越好,一面是私生活越来越有点乱。跟陆羽拍拖的同时,还跟许多人有些缠杂不清的关系。她当时交往密切的文坛名士很多,除了陆羽、刘长卿,还有皎然、韩揆、崔涣等人。跟这些人的交往,既是诗友,又不时超越了“友”的界限。
到了晚年,李季兰才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辉煌。因为她的名声越来越大,竟然上达天听,唐玄宗要见她。圣旨传下,李季兰正在扬州,可惜她已经老了,“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闻得喜讯,竟是忧喜交加。作为一个女人,此时的她已失去了宝贵的青春与美貌。她被留在宫中住了一个多月,“优赐甚厚,遣归故山”(《唐才子传》)。
但她的好运气也到了头,她后来竟牵涉进了朱泚叛乱。其实,她只是曾给朱泚写过一首诗,如此而已,但当时的皇帝已不是宽厚的唐玄宗,而是冷酷的唐德宗。平乱结束,德宗追究到李季兰,认为她也有反叛行为,于是,“遂令扑杀之”。
李以诗得过皇帝的恩宠,也因诗致祸,搭进了自己的性命。
(《风的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