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溺爱会使孩子更任性(亲子首页——早期教育)

标签:
身边的奥运警惕溺爱会使孩子更任性育儿 |
分类: 健康成长 |
孩子一岁半以后,智力、语言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盈盈最近常常表现出超强的行为模仿能力和词汇增长能力,让盈爸盈妈和奶奶暗自欣喜的同时,也对盈盈个性同步快速发展感到担忧。盈盈个性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自我思维的趋势,遇到自己想做而爸爸妈妈和奶奶姐姐不让做的的事情,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要是爸爸阻止了盈盈不该做的事情,盈盈就会很不高兴地跑去奶奶或者妈妈身边“爸爸、爸爸”叫个不停,意思是爸爸怎么了?我来告嘴了。更有甚时,一旦自己想做的事情爸爸妈妈不让做,盈盈就干脆边哭边躺倒在地板上“耍赖”。尽管盈爸盈妈采取了一串手段来引导盈盈,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盈盈的种种表现说明,孩子1岁半以后,随着动作能力的不断发展,可以自己自由地活动了,在眼界扩大的时候,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出现了。这时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却又会因自我意识的萌生常常同大人作对,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达不到要求就哭哭啼啼耍脾气。在好好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后,盈爸盈妈才认识到,这些都是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发育中的正常现象。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而又暂时不能分清什么是该做的、什么又是不该做的,什么对身体有利、而什么又对身体不利。身为人父人母的博友们,可就得更加细心和用心,根据具体情况来正确处理孩子的需求,防止过度溺爱造就孩子从小任性,影响今后的健康成长。
盈爸盈妈接触到不少朋友的孩子,他们和盈盈一样,拥有独生子女在家中众星捧月的特殊待遇。而有的身为父母的朋友对孩子总是疼爱有加,生怕孩子有一丁点不高兴,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予满足,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也不管教,百般纵容,不该拿的给他拿了,不该得到的也给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家里吃西瓜,每人一块,因为孩子喜欢吃,还要吃爸爸的那一份,爸爸马上就给了他。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大人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又哭又闹,乱摔东西、乱发脾气。结果,孩子得不到满足的事情越来越多,稍有不满意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发现大发脾气、又哭又闹是要挟大人,达到自己某种目的的好办法。不知不觉中,孩子的任性在家长类似的、无原则的溺爱之下培养出来了。盈爸盈妈庆幸的是,奶奶适时的提醒,让全家人高度关注盈盈个性的引导,千方百计堵住任性表现的发挥,盈盈在试图通过发脾气、又哭又闹达到相关目的的尝试屡次失败后,逐步学会了从大人眼光和语气中分辨是非,学会按盈爸盈妈和奶奶的提示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溺爱其实是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很多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这种情况下,溺爱很容易异化为一种失去理智、表面上对孩子百依百顺,实质上在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爱。
面对溺爱的冲击,盈爸盈妈若干深刻体会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端正育儿的态度。要意识到,对孩子百依百顺、百般纵容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对一岁半左右的孩子的教育,要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主,父母要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应该的,什么又是不应该的。对孩子合理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实在办不到的也要耐心地讲清道理。而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干脆且直接的回绝是最佳方法。千万不能给孩子形成用哭闹和发脾气的办法可以要挟父母,进而达到某种目的的错觉。如果父母用“冷处理”的办法,暂时和故意不理睬孩子、冷淡孩子,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哭闹不能达到目的时,也就会没趣地自己停止哭闹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上要注意沟通,保持一致。要下得了决心,耐得住听孩子的哭声。如果爸爸很严格,而妈妈很迁就,孩子在爸爸一方受限制而在妈妈一方可以肆意发泄,那么在爸爸那里循规蹈矩的孩子,到妈妈那里就会无法无天、胡搅蛮缠。这样的情形下,孩子根本就不可能明白什么是他不能干的、不应该要的、究竟该听谁的话,父母们深陷溺爱怪圈的情形就在所难免了。此时,再责怪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也就变得多余了,而孩子任性的习惯已经被糊涂的父母们不知不觉造就了…..!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博友们,警惕!!!溺爱会使孩子更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