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东凤 ——潜江享受国葬礼遇的名宦
(2017-07-05 16:01:06)
标签:
历史历史人文文化翰生 |
分类: 九、潜江历史名人传 |
《潜江历史名人传》之四十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发行)
(接上篇。由于新浪博客程序设计的问题,此文只能分多次发出)
欧阳东凤因在兴化知县岗位上大得民心,政绩卓越,万历二十一年(1593)入京城刑部任职,后擢升刑部郎中(正五品)。明朝的各部郎中,一般都赋予其“谏官”或称“言官”之职责。欧阳东凤在这一岗位上,不畏权贵,将其职责发挥得淋漓尽致。(南京)国子监祭酒(即明朝国家最高学府的主管。官职从四品)冯梦祯,浙江嘉兴人,是当时极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也是诗人和书法家。欧阳东凤参奏他“贪污淫荡”,冯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被弹劾罢归”。两广(广东、广西)总督陈大科,也是朝廷重臣,陈“毁家募勇”想振兴大明王朝之威风,但他也骄横自负。欧阳东凤就直言上疏他抗倭保民多有失误,应受责罚。由此东凤直言忠臣誉满朝野。
从顾宪成所著《明史•欧阳东凤传》得知,万历二十七年(1599),欧阳东凤由京官调任广西平乐(辖今广西平乐、荔浦、蒙山、昭平、钟山等九县市,衙署在平乐)知府,官职由五品擢升从四品。平乐是一个以瑶、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山而贫困,且教育落后,民性野蛮。他主政平乐后,先是“东跨凤凰山岭,南瞰大江,西北带乐水”进行广泛地走访踏勘。每到一地,他对少数民族“皆相亲如子弟”,劝他们识字读书,教他们讲仁义、知礼节,并挑选一批“俊秀者入学”。一时平乐重教兴教成风,重文崇礼之风尚广为传播。当他得知,税吏横行于乡里,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时,自己亲自出面调停,对收过头税和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之作法,“东凤力抗之”。从《广西通志•城池》中我们还得知,“欧阳东凤见南门右、北门左马道城垛逼窄,动支库银督工增高城垛,开马道四百三十四丈,重建三门城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东凤是一位能干事、肯干事的人。于是朝廷将他从偏僻落后的广西调到江南鱼米之乡常州府任知府。
万历二十九年(1601),欧阳东凤履新到达常州任时,这里官场上此前已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即下辖知县都要备上一份厚礼迎俸新任知府大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党的八君子之一高攀龙在《毗陵欧阳守纪略》(以下简称《纪略》)中写道:“新守到任,五县饰供帐,所值千金,公至尽撤,还之。自制布帷瓦器,日费钱不满百文”。毗陵是常州的别称。欧阳东凤上任伊始就别具一格,不为官场陋俗所困,即以清正廉洁之举立于常州。
欧阳东凤对自己苛刻至极,但对常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等却十分舍得投入。《纪略》写到欧阳东凤“积公用千金复修龙城书院”“东林书院”。龙城书院是明初常州人为纪念北宋著名的理学家、龙图阁大学士杨时所建。欧阳东凤复建后,既用于祭祀乡贤,也用作学子读书之地。东林书院旧时就是常州士子们聚会讲学的主要场所。欧阳东凤重建这两个书院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因万历年初,皇帝朱翊钧年幼张居正任首辅时,为禁锢天下学士议朝政,曾要皇上下诏“尽毁天下书院”。虽然这时张居正已悲怆地倒台了,但皇上是很不喜欢学士们议政的。欧阳东凤却认为书院是教书育人、士子议政、课徒讲学所必不可少的场所,岂能以一人好恶而兴废。这两个书院复建后,成了常州失意士子顾宪成、高攀龙等一大批江南名仕讲学、议政的中心,也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的阵地。欧阳东凤也时常应邀去书院讲学。东林书院学子聚会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之时。东林人士议论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的是开放言路,整治吏治,廉洁奉公,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赃枉法。于是东林书院“往来酬答,商榷辩论,闽、浙、江西且有远来之朋,一时彬彬称盛”。这样就有了万历末年,皇帝宠幸的佞臣、宦官魏忠贤对东林党人的诛杀。好在崇祯帝给东林党人全部进行了平反,后来士子都以是东林党为荣。
欧阳东凤在常州任期间,不仅建书院、倡学术,而且还兴修水利,造福民众。常州东郊有个叫芙蓉圩的地方,原是湖泊之地筑堰而成,常因水患无收,多是贫民在此耕作。后经几代人修筑,成了旱涝保收的丰腴之地,这时一些官员和豪强抢占圩中高地,危害民田。老百姓为此“投牒告状”州府多年,而前任都“俱畏惧不敢言”,欧阳东凤“激浊扬清,抑强扶弱”,判定官户、豪强拆除内坝,并组织民众疏通低处渠道,“内圩围埂、坝岸、石洞、石闸,靡不备举,圩民赖焉,相与颂公之仁,载公之德”。常州人宋寀(cài)特地写了一篇《欧阳东凤芙蓉筑堤记》,描绘出了当时筑堤后之胜景:“余观蓉湖一周,圩内之田尤为沃壤,夏秋之交,黍谷垂花,麻桑遍野,至于枕山带河,绿荫千顷,堤柳汀葭,池荷掩映,此亦湖中之胜概也”。
欧阳东凤治理常州时还做了一些至今人们都称道之事。从《纪略》等史料中得知,一是断案如流。“每受讼词数百页”“皆以崇朝发出,民无伺候之苦”,小案则告之利害予以调解,凡大案“其不行者必破”;对地方的“大窝大猾,悉擒锢囹圄”;对“积年大盗灭赃”者,也绳之以法,使常州出现了极为祥和的景象。二是严管胥吏。他不许胥吏横行乡里,盘剥百姓;不许增加苛捐杂税或收过头税而扰民。有次,县里上解官银入府库,他“至吏秤座右”,一眼就看出其中有几包银子过秤有诈,“立抶(chì,用竹子或鞭子打人)吏人”问罪,大家都以为他是神人,弄得“胥吏不能牟一钱,擒奸人巨盗且尽”。三是勤政好学。他特别爱读书,每当饭毕他就“手不释卷”;处理公务时常夜不多寐,“文移往来,日至夕发,不滞信宿”;接待乡绅礼貌待客,和蔼可亲,大家都十分敬重他。因他正气凛然,所有人对他“无敢干以私”。
欧阳东凤在常州任职四年,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离任。当时,常州府在明朝末期能成为全国议政中心和舆论中心,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欧阳东凤居功至伟。他的人格魅力在常州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当魏忠贤来剿杀东林党人时,常州人民奋起反抗,这与欧阳东凤正直的为官态度、开明的治理方式及开启民智等有直接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