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 援 ——潜江人未能遗忘的马伏波将军祠

(2016-03-12 21:33:32)
标签:

潜江历史名人传

历史人文

文化

翰生

分类: 九、潜江历史名人传

                            马 援

        ——潜江人未能遗忘的马伏波将军祠

                         郑家荣/文

 《潜江历史名人传》之四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一)

祠,即祭祀的房屋。一般都是祠堂两字连起来用。《辞海》对“祠堂”一词解释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庙堂”。中国人建祠堂一般是三种情况,一是对同族人共同的祖先建祠堂进行供奉和祭祀,如张家祠堂、李家祠堂等;二是社会公众或某些阶层,为祭祀或供奉某些在当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而建祠堂,如乡贤祠、女贞祠等;还有一种就是当地人为祭祀或供奉某个护国安邦、造福民众、对当地贡献特别突出的人修建的祠堂,如武侯(诸葛亮)祠、关公(关羽)祠等。我这里要说的潜江“马伏波将军祠”,就属于第三种。康熙《潜江县志》(卷六•饷祀志。以下简称《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汉马伏波将军祠,旧在县七里河东黄汉垸。久废。明隆庆四年,邑同知李崇信重建”。接着刊载了李崇信重建马伏波将军祠记:“马伏波将军祠,荆鄂古道间。意其南征时,鄂人沐其过化,久而祠之……”201399日,我到市博物馆查阅相关物件,市博物馆原馆长、八十八岁的罗仲全老人引我查看了现在还较完好地保存在潜江市博物馆后院内李氏的有关碑文,这使我对马援及马伏波将军祠有了更多的了解。

马伏波,即马援(前1449),字文渊,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因战功卓越,授予“伏波将军”称号,封新息侯。马援并非潜江人,而潜江人为何要给他这么高的礼遇,专门为其修建一座祠堂而供奉祭祀他呢?这要从东汉政权的建立及马援治理潜江的历史讲起。

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他在公元二十五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汉世祖、光武帝,年号为建武,在位三十二年。建武十六年(40),也就是光武帝执政的第十六年,东汉政权并没有稳固,东北面青州、徐州、幽州等地地主、农民纷纷起义造反,光武帝一方面遣使镇压,另一方面实行招安。西南面的交趾(泛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女子徵侧、徵贰聚众造反,攻取城邑,西南各郡群起响应,徵侧等占据六十多座城邑,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拜时任虎贲中郎将的马援为伏波将军,统领军队南平交趾。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至建武十九年春,全歼徵侧、徵贰等部,捷报传京都,光武帝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次年马援率部凯旋时,朝野纷纷祝贺,马援毫无得意之情,并留下了一段名垂千古的话:“……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要死于边关,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手中邪?”这就成了后来将士为国征战时“死于边野”“马革裹尸”必引用的豪言。随后,光武帝派马援南征北战,即哪里有叛乱者,那里就是马援率军平定的疆场。

                              (二)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建武二十三年(47),南郡“蛮”反汉。主要是指今鄂、湘、黔、桂等地区。重点在今湖北的安陆、云梦、天门、潜江、仙桃、荆州,湖南的常德、张家界等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流域这一带。光武帝先是派刘尚征讨,竟遭全军覆灭,后派李嵩、马成征战,又连吃败仗。于是马援主动请缨,光武帝怜惜其年老不许。但马援却学战国老将军廉颇之精神请战,硬是要披甲上阵,让光武帝都感动得泪下而下旨允许其出征。

笔者认真研究过马援,其平叛镇乱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常胜不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能爱惜将士,并与将士同甘共苦,如每当朝廷对他有封赏,他都分赏给有功的将士。二是每攻取一县、一郡,他都会去废止苛政,修缮城郭,兴修水利,抚境安民,鼓励农耕。

据载,建武二十三年(47),马援征战到了潜江,洛江(明清时期称通顺河,即今潜江城东河火车站一带,亦称黄汉垸)溃口,两岸民舍和良田均被淹没,加之“蛮夷”首领挑起的反汉战火蔓延,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又听“蛮夷”首领说:马援军队对所见民众都当“蛮夷”者杀无敕。于是百姓纷纷逃离故土。马援率军入潜后,既不向老百姓征粮,也没有去杀戮民众,而是带领南征的将士将洛江所溃的两段堤筑了起来,还安民告示:凡返乡耕作者,赏赐购种银子,免除两年税赋。并告令将士不得入民宅扰民,其将士都扎营于洛江堤岸。于是民众纷纷回乡定居,并还吸引了一批外籍逃难民众落藉潜江。老百姓将马援修筑的这段堤叫“屯营堤”。

建武二十五年(49),“马援进至壶头(今湖南桃源与沅陵之间的沅江南岸山地),中疫病死”。马援死后,部分将士扶其灵柩过洞庭湖,经潜江境内的古洛江入汉水回京城。当船行至马援曾率将士修筑的“屯营堤”时,忽然狂风大作,桅杆折断,灵柩之船不得不停下来在此留宿。于是四面八方的百姓纷至沓来,跪拜于洛江边的马援灵柩旁,为这位抚境安民的将军守灵祭祀。嗣后,当地民众自发地捐资出力在马援修筑的洛江堤岸边修建了“马伏波将军祠”以便于常年祭祀。后来又因后梁荆南藩王高季昌在此重修堤,又易名为“高氏堤”。马援终为“马革裹尸还”,令人叹惜不已。但历史会记住这位东汉开国将军,潜江人不会忘记这位世人敬仰的英雄。

                                 (三)

明朝正德年间,潜江黄汉垸有位叫李銮的读书人,为了寻找僻静的地方读书,便进入马伏波将军祠,将其打扫整理一番,开始了秉烛苦读,后来中了贡士,封了(今江苏)丰县知县;接着他的儿子李崇信在明正德十四年(1519)又中举,任了陕西汉中府丞,后擢升同知;孙子李鸣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也中举,任了西乡(今陕西西乡县)知县,直至清朝结束,李家子孙科举入仕绵延不绝。李崇信告老还乡后,对马伏波将军祠庇护其家族人丁兴旺,科举屡获功名甚为感动,于是他在隆庆四年(1570)筹资重建了马伏波将军祠,其祠堂共有三间,中殿刻将军木像以替画像,两旁列马武、耿舒陪侍,后殿供真神,前为拜殿,聚金为炉,钟鼓各一。祠堂左右为厨房,前有菜地,后有庭园。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巍巍然成为荆楚古道的一大名胜景观。

李崇信在将军祠修好的《记》中还写道:“嗟乎!将军英声伟烈,振耀汉京,南服驰驱,老且益壮,千载而下。想其裹尸之语,据鞍之壮,犹足以激凡起懦,凌然九霄……”(康熙《潜江县志》卷六)

明嘉靖年间曾任海丰知县的潜江人喻晓,罢官回乡后,某日凭吊将军祠曾写道:“高氏堤旁汉将祠,具瞻犹见汉威仪。丰功不独题铜柱,遗爱于今载石碑。古木凌空枫叶落,寒烟满地夕阳迟。将军已殁千年后,尚走村童伏腊时”。李崇信、喻晓他们撰文所表达的是对将军的敬重,并认为将军的那种为国捐躯的民族精神会被一代代炎黄子孙传承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