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伍 子 胥  ——由“江上丈人”和报恩寺说开

(2016-03-03 11:29:54)
标签:

历史人文

潜江历史名人传

文化

分类: 九、潜江历史名人传

                          伍 子 

         ——由“江上丈人”和报恩寺说开

                           郑家荣/文

《潜江历史名人传》之三(2016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伍子胥(前?~前484)名员,字胥,楚国(今湖北监利县黄歇口伍家场)人。春秋末吴国大夫(即丞相或国相)。谋略家、军事家。父亲伍奢是楚国大夫(丞相),也是楚平王(芈熊居)所立太子建的太傅(老师)。因太子少傅费无忌在楚平王那里对伍奢谗言陷害,说伍奢准备带太子建谋反,伍奢和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机警地逃脱了追杀。

                              (一)

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对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渡江时有这样的记载:

追者在其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值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

晋•皇甫谧《高士传•江上丈人》也有类似记载: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馋杀伍奢,奢子员亡(逃亡),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伍员甚急,自恐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者,爵执圭、金千镒(,古代的重量单位),吾尚未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得,每食则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

还有《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史书上都有此类记录。这“江上丈人”是何处、何许人?有多个说法。潜江民间从古至今都盛传伍子胥的相关故事,并潜江县志有记载,至今有实物(报恩寺)等。大家都认为助伍子胥渡江的“江上丈人”就是潜江人,其故事就发生在潜江境内。

此事还得从《史记》说起。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开头语是这样的:“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伍子胥的父兄及他本人逃亡简要情况是这样的。

                              (二)

伍子胥逃到吴国后,成为吴国阖闾重臣(大夫)。公元前506年,伍子胥随吴王带兵攻入楚国,占领了郢都。此时,楚平王已亡,他的儿子楚昭王(芈熊轸)逃往别国。《史记》记载:“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即伍子胥带领士兵没有找到楚昭王。为报父兄被杀之仇,他就去挖开楚平王的墓,拖出尸骨,将其放在一平台上狠狠抽打三百鞭,方觉解恨才住手。吴王阖闾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略,遂成为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吴王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伯娝()乘机进馋,说伍子胥阴谋倚重齐国反吴。吴王听信其谗言,派人送一把“属镂之剑”(即刻了字的宝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的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

对伍子胥一生评价历史上褒贬不一。虽然世人都认同他是一难得的谋士,是天才的军事家,能隐忍负重,但他生性自私、凶暴,复仇心甚强,好猜忌、爱嫉恨,也遭世人唾弃。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借助伍子胥逃出楚国的好友申包胥的口气写道“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至于戮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也可能是伍子胥为报私仇、引外敌灭自己国家而又鞭先王尸骨的行径真是天理难容,他自己最后也只落得了被迫自刎而亡的下场,死后其尸首吴王还不让下葬,并令人做了一个皮袋将其装上投入长江中让其漂浮示众。对伍子胥功过是非不是本文评说的重点。我要说的是伍子胥在被楚军追杀逃出楚国时,在潜江境内遇“江上丈人”(即江上驾船的老人)及伍子胥鞭楚平王尸骨的有关史事了。

                            (三)

康熙《潜江县志•地名志》(以下简称《县志》载:张金镇高口东南三十八里处很古之前就建有报恩寺。其报恩寺的来历是这样的,伍子胥当年在逃离楚国时,后面楚军追赶甚紧,此处(古长江支流)一划船捕鱼的老人划船而来,他知道伍子胥情况紧急,就将他摆渡过江。伍子胥上岸后解下佩剑说:我这柄剑价值百金,就送给你作答谢吧!渔翁说:楚国的法令规定,捉到伍子胥者赐粟米五万石,封赏爵位,那又何止一把百金宝剑呢?说着他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宝剑。后来伍子胥辗转经宋国、郑国,投奔到了吴国。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随吴王率吴兵攻占楚国后,派兵到高口这一渡口寻找当年的渔翁,没能找到。伍子胥将渔翁尊称为“江上丈人”,并在此处建了一寺庙,取名报恩寺,以示对渔翁永久性纪念。另据《江陵县志•龙湾司图》载:报恩寺在高家口汤家河之东、白鹭湖之南,即今张金镇高口进步村。另龙湾司(龙湾、张金是1954年从江陵划归潜江所辖的)九十七个民垸中就有报恩垸。

2013917日,我在张军、张德禄、聂水才等同志的陪同下,实地踏访了今张金镇进步村一组的报恩寺。当地老百姓都能讲出与上述相似的伍子胥逃难时在此过江及建报恩寺的故事。此处现在处于潜江、江陵、监利三县市接壤地带,东南面三公里左右即是白鹭湖,再向东南约六公里即伍子胥的老家,监利县黄歇镇伍家岗。按常理伍子胥被追杀,先逃回老家,再从老家向北逃往宋国、郑国,经今张金的报恩寺完全在情理之中。

同样《县志》载:潜江城东北八里处,古芦洑河(亦称沱江)有一个叫“摆纱渡”的地方,是一妇女助伍子胥摆脱楚军追赶的地方。故事情节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伍子胥逃奔到此处,即遇到了一渔翁将他摆渡过河,还遇到了一位在河边摆纱,目睹其过河而又很尊重同情伍子胥的妇女。伍子胥在此过河后,反复叮嘱这位摆纱女切莫对外泄露他的行踪,这位摆纱妇女点头同意。当楚军追赶至此处,摆纱妇女被逼无奈而又要信守诺言,她投河溺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摆纱女,就将此处取名“摆纱渡”了。潜江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今泽口信心村东荆河堤有一个叫“陶朱埠”的地方,古时候名曰“逃贼铺”。说伍子胥当年就是逃亡到此处,被江上捕鱼的一位老翁相助渡过,而摆脱了楚军追杀。而楚国人对伍子胥家族被诛杀由最初的同情,到后来他引吴王灭楚变成痛恨,认为伍子胥是贼,将此处命名为“逃贼铺”,后改名“陶朱铺”。

潜江古时候江河纵横,渡口甚多。仅《县志》列入的古渡口就有三十多个。因此,伍子胥逃离楚国而先奔宋国、郑国而去,后辗转到吴国,走水路是应该经过潜江境内这些地方的。因此,志书有此记载,民间二千五百多年来传说不断,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潜江还有伍子胥活动的遗迹。即潜江与江陵、荆门交界的长湖东南岸一个叫蝴蝶岭的岗地上,有座叫“天星观”的庙,这座庙下面就是楚平王的墓。当年伍子胥就是带兵六千人在此处挖掘出了楚平王的尸骨,并在这个岗地上愤恨激越地将楚平王鞭尸三百下,打成泥浆后才弃之残烬的。据《积玉春秋》(中国文化出版社)作者李祥云老人在书中介绍道:1975年,荆州考古队在此对楚平王墓地进行考古挖掘时,就只发现了樟木套棺,陪葬童男童女遗骨,部分竹简、漆席等文物,没有找到尸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