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潜江历史名人传》作者签名赠书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6-02-13 08:50:02)
标签:

历史人文

潜江历史名人传

文化

分类: 九、潜江历史名人传

  2016年2月11日,由潜江市作家协会主办,北京军之旅文化发展中心承办的《潜

历史名人传》作者签名赠书座谈会在潜江宾馆举行。市委副秘书长、市驻京办

主任从景,北京军之旅文化发展中心董事长左代华,北京回家过年的部分知名同

乡、潜江部分文史爱好者、部分企业家代表出席了会议。北京大学崔小勇教授等

与会人员对其拙著多是溢美之言,算作是对本人的支持和鼓励。现将本人在座谈

会上的发言刊发如下:


在《潜江历史名人传》作者签名赠书座谈会上的发言

              郑家荣

首先感谢大家在合家欢乐的新年之际挤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下面我

就本书的写作有关问题讲三点:

一、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潜江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笃实厚德、憨直宽容、耻于侈靡良好的民风和崇文重教、尊仕好儒人文环境。并有不少著名清官、廉吏,名宦、乡贤、良将在潜江留下了他们辉煌的足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名相孙叔敖由其墓冢告诉今人“他是潜江人”;汉代名将马伏波将军征战潜江平暴安民的故事,由民众为他修建的将军祠来诉说;宋代状元毕渐留下了毕家山、状元坊;明代首辅张居正的遗石桥;明朝永嘉侯朱亮祖的八世孙朱孔昭弃举业、办农事,耕读自食,成为一代名士明代万历年间南昌武官万邦宦游潜江,遂娶潜江女子为妻,再不他往,他的第七世孙万锟及后世子孙累获功名和朝廷封赠,至第十三世万家宝(曹禺)则成为名扬四海的戏剧泰斗,万钢则是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

在科举制度时期,潜江科甲鹊起,宗门赫奕,世人曾以“人文科第甲郢楚”赞誉潜江。据史志记载,仅明、清两朝潜江考取举人者265人,进士者63人。据史清末潜江的最后一名进士、著名的史志学家甘鹏云所著的《湖北文徴》《潜江书徵》《潜江旧闻录》等史志记载,明、清两朝有112名潜江人,著有262部著作。其中明朝刑部尚书刘若金所著80多万字的《本草述》,成为与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齐名的中国古代两大医书,2005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重新刊校出版发行。

潜江良好的风尚既造就了一大批在外为官的潜江人守本分、勤为民、重名节、励操守的官风,也使许多外地在潜江为官的人宦绩卓越,载誉史册。如潜江袁氏一门,从曾祖父袁允行在明朝正统年间任铅山知县开始,七代在朝廷为官。袁允行在“乞骸骨”告老还乡时,途径鄱阳湖,有人见其船吃水很深,以为他贪赃甚多,后经税官查验,原来船舱中装的是压风浪的十来片压舱石头。又如明嘉靖年间的云南参政初杲家族,也是祖孙七代为官,其曾祖父初进忠在福建沙县知县任上病逝,所余官俸仅够买一具簿棺入殓,妻儿无钱回潜江。又如清康熙年间的知县王又旦,本是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他在潜江重修儒学、续编康熙《潜江县志》、新建“状元坊”等等,让潜江自封“宜庄花农”的朱士尊隐士都为之感动而“出山”效力,由此王知县宦绩卓越,一下子就擢任户部给事中。还有近代的国务院参事万枚子、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李书城、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辛亥革命“第一铁汉”刘静庵、抗日名将周开成、老红军铁道部副部长廖诗权等等都是载入中国史册的历史名人,而其中不少人物即将被尘世所湮没,有些人物虽然史志上在些记载,但很多都是一些没有标点分段,深奥难懂的文言文,且零散残缺,让人不禁望而却步。

我想存史继学,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事总要人去做。信息时代,我们也应礼敬我们的先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让这些故纸堆中的历史名人鲜活起来,让人们不借助工具书能读懂他们,让他们的宦绩、义举、善行万世流传,于是我撰文将中国历史宝库中有关潜江的名人志士及先贤代表进行阐发;将中国历史之海中有关潜江的精微之处挖掘而传播于世;也希望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潜江,让潜江更好地走向世界,也让潜江百万民众多一些自豪感和荣誉感。让先辈之良好遗风世代相传,并启迪后来者见贤思齐,激扬奋进,再创辉煌。

二、怎么样写这部书 

确定好选题后,自己也知道这是一次挑战。一是这些历史人物、跨越千年时空,史料十分有限,要让他们丰满鲜活起来,必须要沉下心来在浩繁的旧籍、书海和文献中寻觅甄别、析疑淘金,不少人物还得循着古迹和后人去踏访,这需要一股勇气和韧劲;二是每个人物的人生从史志、文献等资料上看似短暂又简单,但融入时代背景,却是厚重漫长且扑朔迷离难以把握,想再现他们的生命脉络和人生价值,这得在“看透”中去伪存真,在淘沙披金中呈现他们的闪光点;三是“存史继学,资政育人”是我的写作初衷,而整个写作过程中我既不能脱离史志杜撰历史,也不能人为拔高某个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不能塑造“英雄”,由“英雄”去搞政治说教,其初衷把握和实现十分为难。

每一位人物成文都是十分艰难而曲折的。为写好这些历史名人,我自掏腰包几万元先后购买征集到了万历《承天府志》、乾隆《荆门州志》、光绪《荆州府志》、康熙《潜江县志》、光绪《潜江县志续》、光绪《潜江县志稿》、元代《牧庵文集》、明代《大泌山房集》、民国《潜江书徴》、民国《潜江诗录》等古籍文献。为弄清同一姓氏人物的家庭关系,我深入民间街坊收集到了不少名人的家谱,如刘道隆家族的《密湖刘氏族谱》(民国初)、欧阳东凤家族的《安福欧阳氏家谱》(民国初)、刘应同家族的《安成刘氏家谱》(现代)、莫之翰家族的《莫氏家谱》(巨鹿堂,民国初)、初杲家族的《初氏通谱》(现代)等。有时为写好一个人物,我不得不多次往返国家、省、市图书馆、档案馆和进行实地踏访及请其后人帮助。如为写好曹禺的父亲万德尊,我先后三次到国家图书馆,将万德尊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等年份发表在《南洋兵事杂志》《北洋兵事》等刊物上的原版文章进行了采录;如写廖诗权,我除了到他老家渔洋镇荆安桥村进行实地踏访外,并请长期出入他家的侄子廖书海提供情况,定稿后又交他审定签名确认;如县委书记梁久让入书是在采访过程中,人们说到潜江有今天独具特水乡园林特色的风貌他功不可没,而梁久让1964底调离潜江后,史志上没有他的任何文字记载,我只得多次到市档案局(馆),查找他当年的工作报告、县委工作简报,并联系到他在武汉的儿子梁兆泉请帮忙提供资料,才有了他在潜江工作的小传。有时一个人物成文就是三四千字,而我却要查阅收集上十万字的资料;有时研读收集了一大堆资料,可是十天半月也难形成提纲,成文时间就更长了。

三、这部书的意义和我要感谢的同仁

从这些名人的身上我深切感受到,无论你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当繁华落尽、荣光不再、生命的脉络清晰呈现时,才能看到你对历史、对社会的贡献,看到你的人生价值。一个人生命、灵魂和价值的丰满度,并不取决于金钱官职,而取决于你是否守住了做人的本分,是否用本真之心为人处世。人在奋进中要学会看透、放下,这样才能自在,才能有自我,不迷惘在金钱名利之中,才能回归生活的本质,才能凭良知做好人、做好事。

名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从励志、修身、治学、从政及处理人际关系等对我们都很有启迪作用。学习名人、重视名人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坚强、更加睿智。愿名人的力量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世世代代滋润着芸芸众生。

本书在写作出版过程中,万分感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明刚等,他们对此选题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很多支持,秦尊文、刘明刚还作序入书。感谢对潜江文史及人文研究较多、较深的罗仲全、毛道海、马荣华等先生,他们前期的研究成果使我在写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90高寿的罗仲全先生,不仅将他收集到的一些墓志铭(手抄稿)及墓碑拓片送给了我,还多次陪我对部分名人墓葬地等进行踏考;毛道海先生曾戴着呼氧机对我的选题、书名等进行指导,并无私地将其收集到和所著的相关书籍供我参考,本书中不少人物传记参考和借用了先生所著《潜江风情录》中的部分成果,后来先生在语言交流吃力的情况下,多次用微信与我进行写作交流;马荣华先生旅居美国,也十分关注这些人物的写作,20159月,他审阅了我传送的电子版初稿后,修改了150多处,其中很多错漏是我自己怎么也难以发现的。潜江市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张军、副主任朱道昌多次陪同我进行调研采访。潜江市林业局总工杨金德是潜江文史研究的发烧友,他毫不保留地将其收集到的一些典籍(电子版)、史料送给了我。潜江市档案局的关贤安科长,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些地方史志方面的书籍和部分研究成果,还多次在市档案局(馆)帮忙查找史料,为我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尤其是我的送审稿出来后,她认真审定,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见,我基本上是照单采纳。潜江市作家协会主席黄明山审稿后并作跋以资鼓励。尤其是北京军之旅文化发展中心的左代华董事长,是我在写作《潜江历史名人传》时结识的新朋友。他热衷于潜江文史及家乘研究的精神令我佩服。这次他从北京回潜过春节,初二到我家看到我这部拙著后,提出了由他承办此座谈会的想法,让我盛情难却,在此再次一并深表感谢!

此书涉及人物众多,跨越时空两千多年,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其中错漏难免,祈望能以本真宽容之心帮忙斧正。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