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备的眼泪多含虚仁假义之情

(2008-03-30 20:32:36)
标签:

人文历史

原创文学

文化

分类: 三、人文历史篇

               刘备的眼泪多含虚仁假义之情

                         (我品刘备之二)

                   作者郑家荣

   刘备是中国近两千年来儒家文化推崇者推崇的崇仁重义的典范人物之一。赞誉刘备者认为刘备常怀济世之志,慈悲之心,并仁慈到经常伤感、悲情地流泪。就我研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史书,我认为刘备并非是真正的仁慈之主,其眼泪多含虚仁假义之情。

   194年,吕布攻打刘备所守的沛城,城池失守时,刘备他既不顾出城迎战的关羽、张飞兄弟,更不顾自己的妻小,只是“穿城而过,走出西门,匹马逃难”投奔曹操去了。这就是常在嘴边说“兄弟如手足”的话刘备“仁义”之举。在这次逃难途中,刘备绝粮饥饿难忍,投宿猎户刘安的家,刘安得知此人是"皇叔",一时找不到“野味供食”,即杀妻充当狼肉让刘备饱食一顿。次日刘备得知情况后,只是“不胜感伤”而已。他对刘安“杀妻喂君”的残忍之举既没有感谢,更没有自责,完全是麻木不仁。后来曹操得知前来投靠的刘备“失妻小、散兄弟”都同情的落泪,而刘备在这时仍显得无动于衷。

   新野是刘备出道时的根据之一。后来刘备在与曹操争夺天下时,听说曹军要攻打新野,他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做了三件对老百姓不仁不义的事。一是怕百姓落入“汉贼”(曹操)之手受苦(实质是怕自已少了人马),假惺惺无奈地落泪,并出榜告民:“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日皆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试想你刘备有多大能耐,自身都难保,能保老百姓平安吗?更何况老百姓是家园难舍、故土难离,怎么可能说走就走呢。二是引白河水,设布袋阵,待曹军一到而“放水淹之”。这淹的既有曹军,也有老百姓人命,还有老百姓的土地、房屋。三是将新野城内房屋上都装上“硫磺焰硝”,待曹军入城歇于民房时,放火烧之。布阵完毕后刘备与诸葛亮高兴地对坐饮酒,等到曹操之子曹仁、曹洪率十万军队入新野城时,刘备一声令下,飞箭点火,使新野城一夜之间变成了火海、变成了废墟。当曹军逃到城外时,又见大水滔天,曹军死伤众多而大败。这些完全是对老百姓利益置之不顾的非仁非义之举。同是群雄争霸的战争,曹操在200年6月攻打冀州的袁绍时,见“现今禾稼在田,恐废民业”,为不伤害老百姓利益,曹操下令“待秋后再来”。

   赵云(子龙)是刘备后来结识的又一名“手足兄弟”。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遭曹军攻打败失樊城时,又含泪带着十多万老百姓,三千兵马向荆州逃难。赵云保护着刘备妻小逃奔。曹军猛追,刘备一行溃不成军,哭声遍野。赵云在保护刘备妻小的同时,还要救驾刘备。在当阳(今湖北当阳市)长板坡赵云与曹军的奋战中刘备的妻小被冲散。后来赵云不顾生死又冲入曹军阵中,杀死曹军名将五十余员,冲开一条血路,救出了后主阿斗(刘禅)。再行二十多里后赵云与刘备会合,赵云带着欠意告之“糜夫人为不拖累我们投井而亡”,并将阿斗双手递给刘备时,刘备接过阿斗后,即没对糜夫人的死表示悲痛,也没对赵云没说一句感谢的话,只愤然地将阿斗掷于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员大将”。刘备此时掷子之举很是虚伪,这主要是为了收买人心。阿斗是刘备当时的“唯一的血脉”,“后主”真要有闪失,那赵云是难“过驾”的。就是真将阿斗掷地而残或死,也是刘备对亲人的不仁不义。

   刘备为报关羽被孙权所杀之仇,也为雪张飞被孙权所害之恨,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的刘备,不顾众人的反对,亲率大军出川讨伐孙权。在出征前刘备对死去的兄弟关羽、张飞曾哭得死去活来,想情理这倒是真情的流露,但他对仇敌、降敌却残暴得令人发指。                       

   遭刘备一行残忍杀戮是这几位:一是从关羽手中夺回了刘备不肯交还荆州的孙权部将吕蒙;二是荆州失守后,刘备军中投降了孙权的镇守公安的傅士仁、镇守南郡的糜芳;三是在麦城将带伤奋战的关羽擒获,送交孙权杀害的另外两位部将潘璋、马忠;四是因置办“白旗白甲三万”不力,被张飞鞭打的口鼻出血,愤恨之中乘张飞大醉酣睡时,入帐割下了张飞的头,献给了孙权的范疆、张达。

   杀害了关羽的孙权部将吕蒙、潘璋两大将军,先后被关羽之子关兴杀了,算是雪了父仇。投靠孙权的傅士仁、糜芳见刘备军队势如破竹,他们两人又合计取了马忠的首级,献给刘备,准备将功赎罪。不料刘备毫不讲仁慈,将傅士仁、糜芳剥光衣服,要他们跪于关公灵位前,由刘备亲自用刀残暴地活剐了傅、糜两人,以解恨祭关公。后来刘备又将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交由张飞的儿子张苞“万剐凌迟”,以祭张飞。“投降不杀”这是从古到今对待战俘的一个基本原则。刘备自己也不反复无常投降过多次,如果曹操、袁绍等不讲仁慈,不知要将刘备杀多少遍了。

   刘备还因为英雄气短,心胸狭窄,少了仁慈之心,而丢失了江山。出川了的刘备一心想报仇而剪灭孙权,多次放弃了孙权“求和”的要求,结果被孙权的部将陆逊在猇亭(现宜昌市的猇亭区)火烧七百里连营,刘备伐吴之战彻底失败,从此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刘备也被迫退回白帝城(现在重庆市所辖)。在此无不悔恨地含泪向诸葛亮托孤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含泪所说的这段话,并非其肺腑之言。阿斗的能力刘备是最清楚的,这只是政客的无奈之言、虚假之言,也是对诸葛亮的试探之言。如果真由诸葛亮主政,中国的这段历史肯定要重写。223年,六十三岁的刘备说完这段言不由衷的话后,带着尚未流尽的眼泪在白帝城“驾崩”了。而发源于中原的(蜀)汉政府从此被困西南大山之中,直至263年灭亡再没有涉足中原及江南大地了。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群雄争霸的战乱时代,所有枭雄霸主、帝王将相少有仁慈之心。我说刘备所谓仁慈的落泪,大多是罗贯中老先为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杜撰而已。否则,刘备就不可能修炼成“正果”,也不可能争得那把“交椅”,更不可能称枭雄,成霸主。就是其人性本能所表露出来的一点仁性,也大多是收买人心的“作秀”之举。因而,刘备的残暴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不要给他戴上崇仁重义的桂冠就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