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 当 家 庭 主 妇 的 博 士 后 对 话

(2007-08-12 11:53:54)
标签:

生活记录

欧洲印象

(札记)

考察随笔

分类: 二、欧洲印象篇
 此文发表在德国《莱菌通信》2005年第5期上
 

           与当家 庭 主 妇 的 博 士 后 对 话

 

                             作者郑家荣

 

   匡女士是我们在德国考察时的随团德语翻译,家住海登海姆市郊区。她今年40岁,中等身材,留着齐脖子的短发,戴一幅约四百度的金边近视眼镜,五官端正,相貌属欧洲人喜欢的圆脸、平鼻、单凤眼型的东方女子。她穿着朴实,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型女性的形象,我们与她相处四天,从交谈中我对她有了进一步了解。她的学历和国外经历引发了我的思考。

  匡女士告诉我,她是山东胶洲人,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天津大学学士学位时又以高分取得上海一所大学研究生资格;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她又考取了入学较为苛刻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大学,作为博士生攻读世界较为热门的金属材料专业。199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她仍不满足自己的学识,一直在做现代“居里夫人”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女科学家,接着又作为博士后进入美国,开展科研和学习。

   1993年在她28时,嫁给了身为同学的德国人。这时她有了博士后的资格,有了满意的德国郎君,有了德国永久居住权,也有了德国一家世界知名公司的工作。正值匡女士大显身手,大展鸿图的时候,1994年,随着她第一个漂亮混血儿子的出生,其人生轨迹发生了较大转折。

   匡女士讲:“在德国女人一旦生育,就预示着你将失去职业女性的资格,进入家庭主妇的行列。她也没有越出此‘轨迹’。因为德国人推崇子女独立处世,父母没有对‘隔代’抚育和带孙子辈的习惯。同时,由于十分复杂的劳务关系等原因,一般家庭看护孩子都不请保姆。这样,儿子的抚养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头上”。

  儿子三岁后,匡女士曾想说服在家排行老三的丈夫奥克先生,请其婆婆照护孙子,让她出去工作,但丈夫和婆婆一个调子:“前面姊妹的小孩婆婆都没有照护,她不能例外”。由此,匡女士也就只能再呆在家里相夫教子。

   匡女士既是高知型才女,也是典型的中国贤妻良母型女性的代表。她热爱工作,想融入社会,但更爱丈夫、儿子。在我们乘坐考察的中巴车上,匡女士曾将她英俊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儿子的全家福照片给我看过。她介绍其丈夫在德国一家知名大公司任技术主管,11岁的大儿子明年小学毕业,四岁的小儿子十分可爱。讲到这些匡女士充满着自豪和幸福感。

  我曾问她:“你不为博士后当家庭主妇而感到惋惜吗?”她十分爽快而又带着矛盾的心态给我讲道:“我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太深,对家庭、小孩太看重了,我不能放弃这些去发展自我。我十分想学以致用,踏入社会去工作,但德国的传统习惯、社会制度我没法冲破。小孩小学毕业前,没法脱离母亲的看护。因为德国一般没有全托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生只上半天课;特别像我这样专业在本地找工作十分困难。这些都确定了我只能呆在家里当家庭主妇,很难说是否惋惜”。

  我接着问:“这些是明摆着的问题,你怎么还生了第二个儿子呢?”她笑着说:“我的先生和我都十分喜欢小孩。按我先生的想法,还要我生第三个。过两年小儿子上小学,我将克服一切困难,再找工作上岗”。看来匡女士终于觉醒了。

   我又问:“你这次怎么出来给我当翻译的?”她不好意思地说:“这也来之不易。事先丈夫和婆婆以看护小孩为由是不同意的。当我讲到这次接待的是家乡的政府贵宾,他们才勉强答应。我也想借这类机会多结识一些德国朋友,为我再次上岗作些前期准备。”

  我有点杞人忧天。我想,她再度“出山”,已是人到中年,更何况她是女人,在德国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肯定是十分艰难的。

   匡女士目前“两难”的处境,也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为什么出生率低、“丁克”家庭多、同居而不办结婚证的多、单身的多。女士结婚生育后,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么你当家庭主妇,要么你失去工作,脱离大社会。

    我在海登海姆市认识的两位从事行政工作的女士,她们得到的也只是“鱼”或“熊掌”。年龄40岁,十分开朗漂亮的哥尔贝特女士,是海登海姆市文化局长,在婚姻上她选择的是同居,当然也没有要小孩;年龄约42岁,戴着一幅金边眼镜,显得十分文静的鲍曼女士,是海登海姆市规划局长,在婚姻上她选择的是结婚不要小孩。

   德国人在对待生活上与其它欧洲国家人一样,崇尚的是“自由的享受每一天”。他们爱国、勤奋、敬业,办事认真,更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享受生活。但愿匡女士早日融入德国社会,在其满意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其成就科学家的梦想,为中国人、为世界人贡献其才智。

 

   补记,2006年冬,匡女士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中她告之我她看到我发表在《莱菌通信》上的文章,指出了文中的一个小误差。特别高兴地告之我她还真生了第三胎。她的第三个小孩是个漂亮的女儿,并寄来了她们五口之家的照片。同时还说了,她准备第三次复出找工作。

  我读信后在为她祝福的同时,仍为她惋惜。为了给她回信,我拿出相机,使出浑身解数自拍了一张全家福寄给了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