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 不 喜  欢《蒙 娜·丽 莎》

(2007-07-17 21:10:36)
标签:

欧洲印象

考察随笔

分类: 二、欧洲印象篇
 

                 我 不喜  欢《蒙 娜·丽 莎》

 

                     作者  郑家荣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有三件镇宫之宝,它们是达·芬奇的永恒的微笑《蒙娜·丽莎》;阿芙罗蒂特的断臂《维纳斯》;萨摩屈拉克的无头《自由女神》。首推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著名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

     3月31日下午慕名参观卢浮宫,《蒙娜·丽莎》成了我追寻的目标。在类似迷宫的卢浮宫,我们按图示标志认真搜索,在绘画艺术长廊展厅,终于目睹了这幅被世人神化了的艺术真品《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挂在画廊拐角处一个不显眼的墙壁上,这幅原始作品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在柔和的聚光灯照射下显得深沉灰暗,与展厅旁高大的《加纳的婚宴》(高约8米,宽约10米)的油画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小的象画册中的一枚邮票。画展前有一个一米左右的金属护拦(其它画没有此待遇),即可防盗,也可防游客触摸,但此情此景与《蒙娜·丽莎》镇宫之宝的位置极不相符。

    对此画的艺术评说早已汗牛充栋,我作为一个外行也想对其来次“评头论足”。蒙娜·丽莎确有其人,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1495年嫁给当地显贵贡铎为妻。达·芬奇是1503年至1506年为当时年约24岁的蒙娜·丽莎画的这幅肖像画。据说他们之间还有一段传情的故事,其理由有两点,一是一幅肖像画在达·芬奇这样的大师笔下不至于要画三年;二是作品完成后没给主人,达·芬奇一直随身携带直至客死异国。

   画中蒙娜·丽莎坐姿优雅,背景山水幽深苍茫,她那种弥漫整个画面猜不透的表情便成了世人探密的焦点。我仔细端详,从人物肖像美的角度,无论是在现代、还是近代,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画面中的蒙娜·丽莎既称不上绝代美女,也看不出淑女形象。我总感觉她面部轮廓不男不女,很像泰国的人妖形象。

    这幅画也被称之为《永恒的微笑》,并被很多评论大师炒做成“从不同角度给你不同微笑”。说实话我始终感觉不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我看到的是她一脸的忧伤,莫名的严肃,甚至显示出揶揄。要说是笑,我看到的是她的皮笑肉不笑,是她对人世间的讥笑。

   我不赞同现代有些评论家把蒙娜·丽莎描绘是天使,是女性宁静、典雅美的代表,说她的微笑如何迷人、动人。但我并不否定达·芬奇这位天才画家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这幅画的艺术价值。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骨骼和肌肉都很结实,轮廓线条消失在若隐若现之间,使人物仿佛笼罩在一层烟雾之中,人物面容中的眼角、唇边表露感情的部位,确实达到了神韵之境,也确实给人们猜不透的神秘感。

   当时参观我为《蒙娜·丽莎》展位鸣不平的观点得到了解决。我看到了一则报道,2005年4月6日《蒙娜·丽莎》搬了“新居”。秘鲁建筑大师皮克拉斯在卢浮宫为她设计了一个面积约850平方米的专门展厅,历时4 年,耗资481万欧元。在新居里,她被悬挂在一面占整个展厅2/3的玻璃展柜里。据说这个玻璃展柜防弹、防反光、并且是恒温密封的。届时宽敞的新展厅,每小时可接待1500名游客。

  换了个位置,有人可能更喜欢《蒙娜·丽莎》,但我仍不喜欢《蒙娜·丽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