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惯的海外中餐更难适应的地道西餐
作者
郑家荣
出国前,听朋友介绍在欧洲国家吃不惯、吃不好、吃不饱,因而安排随团人员带了“尝香思”香辣牛肉酱30多袋,并且还带上了潜江的园林青酒。
到了欧洲,果然不出所料。我们考察活动虽然省外办和安排非常周密,特别是对进餐,大都安排在中餐馆,但实际进餐感受大打折扣,中餐吃不惯,西餐更难受。
欧洲的中餐馆,遍布每座城市,尤其在旅游城市更是有多家标着中文招牌的中餐馆,什么“新香港酒楼”、“北京酒楼”、“熊猫酒楼”、“东来顺酒楼”等等,在我们所到城市随处可见。但这些中餐馆的中国菜实在不敢恭维,大都是水煮盐拌,既无中国菜的色泽,也无中国菜的形态,更无中国菜的味道。说不上是粤菜、川菜、还是鄂菜。如果是我这个外行主厨撑勺,肯定会比他们做得还好,很难想象他们怎么有勇气去开这一家家的酒楼,我后来才得知,中国餐馆的厨师,大多是移居国外无一技之长的人员,一般小餐馆是老板自己撑勺,大一点的餐馆请的厨师也是国内的一般厨师。既然这样,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了,将就将就吧。好在我们带了尝香思香辣牛肉酱,常常用“忆苦思甜”理念对待吃饭,总算能凑合。
中餐难吃,吃西餐就更难受了。先说说欧洲的早餐,它比午餐和晚餐都丰盛,品种繁多,且色泽鲜艳悦目。早餐采取自助形式,有面包、火腿肉类、蔬菜、饮料、麦片、水果等。仅面包就有精粉的、黑麦的、燕麦的、白面的和杂粮掺和的等等。还有蜂蜜、果酱、奶油、奶酪、黄油等,这些都装在比火柴盒还小的精美小盒内,撕去表面软纸即可食用。看着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早点,大家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根本无法吃饱。一是除少数餐厅有热咖啡外,清一色冷食品,就是牛奶也是冷的;二是吃面包、烤饼均加大量黄油,而我们绝对不适应;第三是甜食偏多。
进入欧洲后我们刚开始吃了几顿中餐,随团的一位同志便风趣地说:“到欧洲吃中餐,不如不出国”,并要求吃几顿除我们之外都是欧洲人的“正宗西餐”。后来我们到德国考察时,是德国朋友安排生活,那同志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在海尔布龙市和斯图加特市,细心的德国朋友点西餐时还是照顾了我们的饮食习惯,如他们安排了
“饺子”、“鸡蛋面”、“牛排”。事实上中国的“饺子”到欧洲变成了“豪华型”的,两个便可装满一盘,鼓鼓囊囊的里面全是肉,而且也不是用水煮的。还有鸡蛋面是夹生的,牛排是半生不熟的,还带着红色的血丝。面对这地道的西餐,吃了两餐后那位要吃地道西餐的同志幽默地感叹道:我总算认得西餐了,我这草包肚子装不了这些洋东西,还是赶快改中餐吧!
还有一位同志对西餐最为恐惧,吃了不过两顿,他一进餐厅闻到面包、咖啡、奶酪的味道腹内便如排山倒海一般,完全没有食欲,只能靠国内带去的尝相思牛肉酱拌着牛排、面包艰难咽下充饥。每到进餐就闹笑话。由于带去的牛肉酱数量有限,那位同志便“控制”了酱的分配权,大家都知道他把牛肉酱当命一样珍惜,便都取闹着要“剥夺”他的“权力”,就连不喜欢吃酱的同志也掺和要酱下饭,当然闹着玩的最后结果是每餐1/2的酱满足了那位同志。他还风趣地说:回国后要给尝相思公司写一封感谢信,是他们救了我一条命。
事实上,我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对吃西餐也是极不适应难以吃饱,但我只能强忍着。从礼节上,我不能拒绝外国朋友的热情安排;从领队身份考虑,我不能妄言评说中西餐谁好谁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