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希拉穆仁大草原
作者 郑家荣
生长在江汉平原的人,如有机会到呼和浩特市肯定都想欣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风光。我也不例外,既是出于好奇,也是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敬仰,5月5日上午到达呼和浩特市后,就直奔希拉穆仁大草原。
一、不见花草的草原
乘“考斯特”中巴车从呼市出发,沿盘山公路向北行驶,翻越巍峨但荒凉的大青山,行程90多公里,到达了希拉穆仁大草原。
希拉穆尔,蒙语意为“黄色河水”或“黄河”,又因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召河庙,亦称“召河”。它位居包头市达茂联合旗的东南部,是离呼市最近的草原旅游区,也是内蒙古开辟最早的草原旅游景点。
此前我印象中的草原应该是绿草如茵,野花烂漫,牛羊成群,苍茫无际,让人如醉如痴的景色。下午一点多钟,导游告之我们“现在到了大草原”。我下车后举目环视四野,多了几份疑惑、惊讶和失望。我曾到过新疆、甘肃等部分荒漠地区,感受过“天苍苍,地茫茫,戈壁沙滩见荒凉”的景象,但那不是到所谓草原,当时我认为这些地方远离海洋,严重缺水,土地沙化,草木难生,人畜难存是在情理之中。真没想到,到了内蒙古著名的草原旅游景区,也仿佛是又到了新疆、甘肃荒漠化的地方。
希拉穆尔大草原平均海拔1700米,处于大青山的余脉,是坡度较为平缓,连绵起伏的丘陵地貌。这片宽广无际的土地由于严重缺水,感觉已接近沙漠化状态。土地干涸,大多数地带沙砾已浮出地表,广阔的原野看不到一丁点儿绿色和生机。我们弯下腰仔细寻觅,才发现可能是丰雨时节,雨水浇灌后生长出来而被牛羊过渡啃吃后留下的稀疏我叫不出名的草桩子。
在召河边我们看到了一片蒙古包,但它是专供游客吃住的景区接待中心,已没有纯真原生态牧民居住的蒙古包风情,更看不到草原的牛羊成群的景象。
我们穿着皮鞋,踏着牧民用石块垫成的踏步,从潺潺流淌的召河横穿而过,仔细观察,还有点水的地方,青草、野花都已顽强地露头了。看来五月初草原的荒凉还不是季节问题,关键是严重缺水。
二、品尝“下马酒”
进入草原景区接待站,下车时即受到传统的蒙古族礼仪接待。七八个身着蒙古族服饰的姑娘、小伙,手提盛酒的银壶,端着可盛约二两白酒的银碗,唱着传统的我们听不懂但很悦耳爽心的迎宾歌,列队站到了车门前,给大家敬“下马酒”。
由于我是这一行的领队,车上大家都喊着、拥着要我先下车去领受下马酒。我想此时大家既是对我的尊重,也是想让我领略一下蒙古族的“下马威”。好在我多次与蒙古族朋友交往,算是见过“世面”之人,遇此礼仪我是不会怯场而失雅的。我接过他们送上的酒,用无名指三次醮上酒,先是扬起手对天弹一下,表示敬天,再是对地弹一下,表示敬地,最后轻轻在额头上一划,表示敬祖宗,然后轻轻抿了一口酒,将银碗及剩下的酒回递给了敬酒的蒙古姑娘。
同仁们大多不知其礼节,有的觉得盛情难却,二两多白酒一饮而进。事后他们才知道敬下马酒是蒙古人好客、待客的一种礼仪,敬酒以客人一干为敬,但对尊敬和不能饮酒的客人,只要你接收了酒盅,也就算接收了情意、心情和礼节,一般不强迫你喝完或喝多、喝少的。怪只怪我没有早点告之他们这些礼节,让不能饮酒的同仁们也尝到了蒙古下马酒的威力。
在专为接待四方游客的蒙古包内,我们品尝着蒙古风味的手抓羊牛等特色菜肴,但量小且粗糙,其味道很难用我们习惯了的口味去评价。酒席间蒙古小伙弹奏的马头琴及姑娘、小伙唱的蒙古歌,虽然其艺术水平不高,但载歌载舞的助兴之举,让游客放松并领略一下蒙古族的文化还是可以的。
三、当“王爷”、“王妃”的代价
饭后,接待员将我们引到了离蒙古包约200米的一块平地上,让我们观看蒙古男儿的摔跤、赛马、射箭“三项”表演。
表演主持人身着蒙古长袍,手舞足蹈地招引着游客有序站落。他手持一面令旗,面带笑容,一看就知是一位老练精明主持过场面的人。其夹带有蒙古方言的普通话,经他三寸不烂之舌的鼓噪吆喝,将“三项”表演的相关内容幽默滑稽地讲得绘声绘色,引来游客的欢笑、喝彩。
场地上十几位身穿战袍的蒙古小伙已骑马列队,首先进行第一项“赛马”比拼。正要整装起跑时,主持人停下来了,要大家推选“王爷”、“王妃”为今天的获胜者颁奖。在几十位游客中推荐
“王爷”“王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路人马互不相识,加之大家都不懂这些游戏规则,就算是弄懂了规则,多数人也不愿意出此类风头。还是山西一老板样着装者有气魄,他自告奋勇走出人群,当上了“王爷”,同时北京来的一群游客在喝彩起哄中也推荐出了“王妃”。此“王妃”虽不漂亮出众,但她能半推半就出场做这种游戏,确也算是“巾帼英雄”了。
半个小时左右的“三项”表演结束了,“王爷”、“王妃”着装戴帽,双双并肩骑在马上,骑马手牵着他们的马绕场一周,“王爷”、“王妃”也毫不含羞,更不谦虚,还自以为是,满脸堆笑地频频向观看的游客挥手致意。给获胜骑手颁奖开始了,他们分别从腰包中掏出了100元、80元兑现了当“王爷”、“王妃”的奖勇士的“承诺”。看来现在的“王爷”、“王妃”并非旧时的纳贡敛财者了,而是要付出代价的。
四、骑马溜草原
骑着骏马,扬鞭吆喝,风驰电掣奔驰在草原,那场景是多么的惬意。我们在草原上马是骑了,鞭也扬了,可就是没找到奔驰的感觉,只是在草原上溜了溜马。
我骑上马背后,按骑手指导的驾驭马快慢的方法,双脚踩着马镫,夹打着马肚皮,想要马跑起来,可马儿总是漫悠悠地跟着前面领队的马行进。有时马儿根本不听使唤,我勒紧缰绳想要马儿东走,它却偏往西行。看来驾驭马也与驾驭工作局面一样,不是件随心所欲简单的事。
在平坦一点的地带,骑手也领着马儿小跑过,但其感觉并没有我们在影视里看到的骑手豪迈、惬意、潇洒感觉。臀部与马鞍摩擦不是好滋味,马在奔跑中的颠簸还是令人担心落马摔跤。再说丘陵地带马儿真跑快了如失前蹄,我们这些新手还真不知要出什么事故,所以我们也就只能骑马溜一溜不见草的草原了。
五、到牧民家做客
在起伏的丘陵地带骑马行进约10公里,到达草原深处一牧民家。下马后我仔细巡视了这户牧民的居所及周边环境。这户牧民也非纯正的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它是内蒙古旅游部门在草原深处开辟的游客接待站点。正房是砖木结构的固定式房子,门前还有共游客食宿的四个大蒙古包。
我们一下车,主人已在自家的炕上、桌上摆上了酥油茶、酥糖、面点、炒小米、奶茶等茶点。看到牧民热情的款待,我们感到盛情难却,也就入乡随俗。大伙有的围坐到了牧民的炕上,有的围坐到了客厅的方桌边体验牧民的生活,喝茶、吃点心聊天了。
主人50多岁,是一位纯朴的蒙古彪形大汉,话不多,但谈话中还是体现出蒙古人的豪气。他告之我们前面看得见用水泥柱、铁丝围合的草场约300多亩,是他家的。女儿在包头市工作,儿子外出放牧,孙子在旗中心小学寄读。一看便知这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
六、祭敖包
告别牧民家,导游带着我们来到草原一处坡地,说祭敖包。一曲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敖包相会》的歌曲,它给我第一印象敖包好像就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当我们完成祭敖包仪式后,我对祭敖包及敖包才有了真正的认识。
以笃信藏传佛教为主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牧民,在茫茫草原、荒野,对佛主的敬奉不可能建寺庙,他们也就只能就地取材垒起石堆子,并把它当作佛的化身去祭祀。这样敖包就是人们用石头堆垒而成大小不等的石堆子。大一点的敖包是一石头堆顶上以木杆为柱,周围插有荆条,四周放射性用绳索拉有写着各类祈求语言的彩条;小一点的敖包就是一堆碎石瓦砾。当牧民非祭祀节日经过敖包时,只是在附近拣上几块石头(有时就是石子)扔到敖包上,并许上心愿。真正的节庆时,牧民祭敖包活动是比较隆重、热闹、复杂的。
祭敖包主要分血祭、火祭、酒祭三种。所谓血祭就是杀羊祭祀;火祭就是把羊头或羊蹄投入火中;酒祭就是把酒洒在敖包上。每当祭敖包时,牧民们会载歌载舞来到敖包前,由主持人主持仪式,他们都要为敖包添上三块石头,去许愿、去祈祷消灾祛病,五畜兴旺,万事如意,国泰民安。
我们一行祭敖包,只是学着牧民的做法,在导游的示范下,每人拣上三个小石块,很虔诚地围绕敖包转了三圈,向敖包投上石块,各自祈求自己的愿望。究竟祈愿的什么内容,只有天知、地知和自己知道。
告别之时,当我回头望着哪渐渐消失的敖包,那首曲调悠美、脍炙人口的《敖包相会》歌曲总在我脑海中回荡。虽然我在敖包前没能等到那浪漫美丽的姑娘,但它还是让我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