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锦里
作者 郑家荣
锦里是成都市区紧邻武侯祠而新建的一条仿古街。今年元月我和我的同仁千里迢迢跑到成都,追寻锦里的目的是想借它山之石来攻玉。
起个早床,看着地图,趋车寻找心中的锦里。时至深冬,一层薄雾笼罩,使成都街面犹如羞涩的少女披着薄纱,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在朦胧中追寻,在期盼中问询,好在有武侯祠这个知名的参照物,还不到八点我们就到达了锦里。精于享受生活,善于休闲的成都市民大多还没蜇出,锦里也像一个睡梦刚醒的美女,沉浸在美妙的恬静之中。
乘着没开街的空档,我认真欣赏锦里的建筑风格及店铺布局。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三层滴水、飞檐翘角的大门,牙版木榫,彩绘金装,青瓦铺顶,由四根高大的石柱托起,门楼上渡金的“锦里”二字赫然醒目。
穿过门楼,收入眼底的是并不宽大的街面,但给人是一种进入明清时期川西老街的感觉。街长350米,街宽在2-4米之间,房子一般一至二层结构,极少数有三层。建筑物以灰、白为主色调。每栋门店都是木板门,实木柱,香杉檀,牙板缕花窗。装饰上选用了大量木材,加上古铜色桐油,湛青色油漆打磨,看上去十分古朴。砌墙选用的薄片青砖,有的墙体就是收集的民间旧砖砌筑,小青瓦、马头墙,清水砌,加上白石灰钩缝,使仿古建筑更显古朴真实。这些既体现了成都蜀汉时期的文化内涵,又再现了成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我漫步在青砖铺装,蜿蜒古朴的街道上,虽然今天还没开街,店家大门紧锁,但我在欣赏每个店铺门檐上实木雕刻的古朴的招牌和在微风中幌悠的幌子中,就感知这条街上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药店、工艺品、土特产等。就我探寻锦里的第一印象而言,感觉街道虽短,但它浓缩了成都悠长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街面虽然窄,但它小巧玲珑,全方位展现了四川老街、古店、民居的独特建筑魅力。
上午九点钟,接待我们一行的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唐先生和锦里文化旅游公司袁总经理按时到来,在他们的陪同和讲解中,我们对锦里有了更多的了解。锦里这条街占地10多亩,耗时3年,一次性投入一千多万元。从功能上划分为餐饮文化区、客栈府第文化区、锦绣文化区、民间艺术展示区。其中锦绣文化区是核心部分,这里设有锦里广场、锦绣馆、戏楼、诗词艺术墙等。旁有濯锦溪,两边清清的水池作涤锦之用。从房子建筑风格上看,一条古老的街道上有民居、宅邸、客栈、府第、商铺、戏台、酒坊、作坊等,让人真切感受到时空倒流到了明清古成都。
独具特色的传统的织机,现场织作的蜀锦,让人在欣赏五彩斑斓的蜀锦制品中享受到纺织文化的陶冶。传统的缫丝与现场制作并销售蚕丝被的门店,吸引着大批外地游客的眼球,很多人经不住店主的忽悠,纷纷掏腰包购买。街面上打草鞋的少女,买糖画、捏泥人的老艺人,表演西洋镜男女搭档,画画题字艺术家等等,他们出售的不仅是传统的商品,更是成都的文化。川茶、川菜、川酒、川药、川戏、张飞牛肉、诸葛连努等独具个性而又深藏着巴蜀文化内涵的东西比比皆是。在这短短的350米街道上,我们一边听主人的介绍,一边追寻古色中的巴蜀文化,一晃过去了半天。在主人的盛情之中,我们在锦里的酒楼享受了成都的美食。
下午参观完成都的“幸福梅林”农家乐景区后,回到宾馆,总感觉锦里其意未穷,其味未穷,索性退掉下榻的星级宾馆,跑到锦里“府第客栈”住宿,想在彻夜的辉煌灯火中感受锦里。
锦里的夜色是灯火闪烁,是瑰丽灿烂,是朦胧醉人。街面景观灯,门脸招牌上的霓红灯,高高挂起的红丝绸灯笼,在如织的游客流动中,在商贩及店小二的叫卖声中,产生时空变换的神奇感。
锦里已不是一条单纯的仿古街,是一条以蜀汉文化及明清建筑为载体的文化街,也是一条集商贸、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民俗风情街,还是特具成都特色的明星街。
锦里使我体验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锦里是蜀汉文化和成都风貌的再现;锦里使爱玩、爱吃、爱凑热闹的成都市民在其中享受休闲之乐、休闲之福。锦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锦里为我市打造“章华苑”提供了可知借鉴的文化内涵和经验。
邮
箱:qjzjr@163.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