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真正的修行 [转载]真正的修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灵修生活所面对的真正挑战不是在深山隐蔽处,或意识进入超凡状态;真正的挑战,就在当下。它要求我们怀抱着一颗睿智而充满尊敬和慈悲的心,以欢喜之情迎接生命中遭遇的万事万物。我们能同时向美善和苦难致敬,向我们内心的纠葛和困惑,向我们的恐惧以及世界诸多的不公义致敬。
用这种方式向真理致敬才是通往自由之道。向生命的本貌而非理想憧憬致敬并非一件易事,但不论这有多困难,它却是最有用和高贵的修行。
向我们生命中的悲伤和背叛等各种残酷事实致敬是接受它们的存在;我们从这发自内心的礼敬动作中发现,万物都是有理可循的。当我们学习向万物致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能含纳比想象中更多的自由和慈悲。
开悟的确存在。人确实有可能证悟而体验无边的自由和喜悦,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心灵融入永恒的恩宠中——这些狂喜经验比你想象的来的常见,它们并非遥不可及,同样的,它们也不会久留。悟道和觉醒让我们窥见了世界的实相,它们带来心灵的提升与转化,但它们终会过去。
事实上,在内心觉醒这件事上,并没有永远维持开悟这种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悟境并非如此。
我们都知道情人甜蜜热恋后,接着就进入婚姻,过平实的生活;政客在选举的激情过后,就面临执政的艰难考验。烧柴洗衣灵修的生活,在体验天人合一的悟道狂喜之后,还得烧柴洗衣。
大部分灵修的故事都只描述修行者那灵光乍现的片刻或开悟,且点到为止。如童话小说里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追问接下来的光景呢?会发生什么事情?经历狂喜之后的生命是什么样的滋味?我们该如何把自己的开悟经验融入生活,保持一颗完整的心看待世界?
灵修生活需要两者兼备,正如我们的呼吸需要吸气和吐气的配合,我们内在的领悟和外在的表达也需融合协调。只碰触到心灵觉醒的领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找出实践之道,让悟道的精神真实体现于生活中。
圣雄甘地、特蕾莎修女等人表达出的精神是:灵性的圆满并非天生具备,而是借着安忍和爱心与外界互动,修炼出更高境界的智慧,而灵性的完满和自由还包含了对众生无尽的大慈悲心。
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严格来说,世上没有开悟之人,有的只是开悟的活动。”这句话告诉我们开悟本身无法被拥有,它只是存在于当下那稍纵即逝的自由。
无论我们一开始对于灵修生活抱持什么样的憧憬,坦白说,这份憧憬必须根植于自己的立足地和当下,才可能圆满达成。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或寺庙中的僧人,需要面对许多令人不悦的琐事,才是我们凡人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在恐惧、愤怒、爱欲等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灵修的最佳处所,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才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