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向秋潇洒
(2019-09-24 08:29:16)
标签:
序 |
杨凌示范区宣传部编撰一部《杨凌风物》,送来书稿,嘱我作序,虽忙,但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杨凌是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生命将来归宿的地方,对她的热爱无以复加,给她做点事,义不容辞。
何谓“风物”?语出东晋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宋人张升《离亭燕》一词有“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的佳句。释义: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余以为,也指一个地方特有的风俗和习俗,还可以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
《杨凌风物》当然写的是杨凌地域的景物和物品,以及风俗和习俗。杨凌地域不大,却历史悠久,这是一块圣地,是一块热土,生民生生不息,奋斗过付出过,成功过失败过,痛苦过迷茫过,风流过倜傥过,哭过笑过,爱过恨过。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言行在杨凌这册书页上或浓或淡的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记得三年前,杨陵区政协出过一本记叙村落文化的书——《丹凤朝阳》,这本书还是我作的序,我在序言中写下这段话:
时代在前进,如今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让无数村庄成了只能记忆的碎片。有消息称: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田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农村人盼着进城,小城市的人盼着走向大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被一步步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约”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村落文化。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仅世界的格局风云变幻,而且我们国家的建设也是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杨凌,自然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清晨的朝霞中,飘荡在村头树梢的那抹炊烟袅袅升腾;傍晚的落霞里,母亲站在厨房檐下呼唤儿女吃晚饭的悠长声音;门前黄狗汪汪地吠叫,墙头雄鸡喔喔地啼鸣、卸套的老牛反刍的咀嚼声……这一切景象远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喇叭声、各种机械的轰鸣声,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有那川流不息的车流、人群……我们目睹到,一种物象消失了,另一种物象立即取而代之,每天都有着新的潮流、新的时尚,荡荡而来,又滔滔而去,生活的节奏快得让我们几乎赶不上节拍。历史的潮流谁也无法阻止,用文字把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物象记录下来,真可谓功莫大焉!
《杨凌风物》就是这样一部书。
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杨凌风俗掌故,分为14节,浓墨重彩书写了圣母姜嫄、农神后稷的传奇故事,以及杨凌村落、寺院、姓氏的传说掌故。这些传奇故事和掌故在杨凌耳熟能详,但用文字集中的表述出来,并结集成书,以前还没有过。
第二章:塬上之陵与塬下之邰,分为两节——塬上之陵、塬下之邰,书写了杨凌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三章:三河之美,分为三节,以“渭河东流”“漆水泱泱”“小湋河——大秦之水”为题书写三河之美。杨凌无山,却三水环绕。有水就有灵气,无可置疑,杨凌是个钟灵毓秀之地。
第四章:历史名人与杨凌,分为13节。在杨凌这块热土上,许多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都留下过足迹。农神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这里是马援、马融、马超的桑梓之地,隋文帝杨坚安寝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在这里……杨凌不仅是块热土,也是一块圣地。
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个板块16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姜嫄庙会、农神后稷祭祀、马援祠祭祖、恩义寺庙会、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等六项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泉刺绣、杨凌旗花面制作技艺、李台泥塑彩绘技艺等10项被列入杨陵区非物质物化遗产。用文字把这些濒临于灭绝境地的传统文化和制作技艺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是这部书最大的亮点。
总览全书,内容翔实,语言质朴,且配以照片、图片,可谓是图文并茂,填补了杨凌关于风物方面书籍的空白。完全看得出,编撰者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们是把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作为己任,并以此宣泄他们内心始终牵系的一份乡根情怀,亦更是对祖先遗留下的宝贵文化的一种敬畏与感恩。
因时间紧迫,许多资料未来得及收集整理,因而造成缺憾,譬如:少了现当代人物及传奇故事等。不过这是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再后会相继出版,将会补上这些缺憾。
在古老的传说中,鸡老将死,常会思念那颗孵化出它的蛋壳,因为在蛋壳里,有着它混沌时代无忧无虑的童年;代马将死,常会独立旷野,让风吹拂鬃毛,因为那风来自北方,来自它终生眷恋的遥远故乡;狐狸将死,常会翘首凝望很远很远的沙丘,因为在沙丘中有着洞穴,那是母亲生它养它的地方。
故园,是孕育我们生命的摇篮,禽兽尚且眷恋,何况人乎!
杨凌是我的故乡,我深深地爱着她。爱屋及乌,因之,我很喜欢这部《杨凌风物》。有理由相信《杨凌风物》的出版,必定会更远更广地传播杨凌的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杨凌的历史、文化、民俗,从而憧憬杨凌更加美好的未来!